開年第一篇重塑自己思維結構的文章——教養的迷思。
年屆不惑以后,身邊朋友推托最有力的借口“送孩子上輔導班”,語氣中充滿了無奈,仔細分辨還帶有些許期待。
“教育”和“醫療”早已成為大眾支出除房產外的最大支出,只要放入這兩個“心理賬戶”的預算仍然在逐年增加。可是在此之中焦慮的父母可曾知道——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影響不大!
為什么家庭環境沒想象的那么重要
聽了這個假設,如何證明它呢?作為孩子父母,特別是已經嘔心瀝血的在孩子身上父母。
假設孩子與父母的關系(因果與相關性):
*父母行為是因,孩子成長好壞是果。
*也有可能孩子成長好壞是因,導致父母產生相應行為。
*其實上述兩種情況都是另外第三種(Z)因素產生的結果。
構成影響孩子成長的因素:
1、首先,毫無疑問作為生物體*基因*產生重要的作用,眼耳鼻舌聲器官產生的感受,帶來我們與外界交往的途徑。
2、其次,*環境*對后天的我們,認識世界提供素材。所見所聞逐漸塑造我們認知形成。
3、家庭環境對孩子影響只是環境中的一小部分,孩子小的時候占比較大,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與外界接觸增加,父母影響力逐漸減弱。
“叛逆”是孩子的生存之道
有的孩子在家里很霸道,但在學校里彬彬有禮;有的孩子在家里沉默寡言不與父母交流,去學校卻侃侃而談儼然一個小領袖。為什么會這樣“表里不一”呢?提供以下幾個原因:
1、不同的場景學習到的技能,僅僅只用于那個場景。換個場景,這個技能不一定適用的。
2、在孩子的世界里得到周圍朋友們的認同才是首要的,這是踏入社會的第一步。孩子們自己是個群落,大人們被隔離在外邊了。形成‘我們’和‘他們’的區別。
3、父母起什么作用呢?
站在成人角度看:只是“麥田守望者”,站在懸崖邊看著,孩子們別掉下去就行了。
站在孩子角度看:我現在是“犯人”,成人是“看守”,不到萬不得已我要跟“看守”處理好關系。但最重要的是跟其他“犯人”融洽更重要。
總之,在這三種因素上表明:孩子在家里學的東西不足以幫他應對與其他孩子的關系,大部分是跟別的孩子學,父母與孩子的利益可能存在沖突。
孩子們的神秘世界
孩子們最重要的是孩子們的環境,他們有自己的規則。每個孩子頭腦都有的痛苦回憶是被嘲笑、孤立。
那么原則是什么呢?一個是多數裁定原則,在孩子的環境中大多數認定的,整個群個體的認同是必須遵守的,否則痛苦伴身。學習好、性格開朗恰逢小混混的群落,仍然會遭受排斥,轉而性格孤僻。其次是啄食次序原則,動物世界中存在地位高低,同樣在孩子群落里,追隨高地位孩子行事,變為大多數孩子共同的習慣比較容易被接受。
父母能在其中起到作用很小,太多的介入很可能會加大被排斥的可能。這種尺度的把握,便是成人思考的重點。
“老師”為數不多有能力介入的成人
組件對照效應:人們在不同環境中,融入不同的群落,每個小的群體都會試圖強化自己的歸屬感,同時反對其他的群體。
被視為什么樣的“人”,他會追隨相似之人,并形成群體。
老師雖然不是群體成員,但他能夠干預群落的形成,決定整體群落的方向。
1、領導者可以影響群落的行為規范,比如成員的態度和適當的行為。
2、領導者決定群落的界限,也就是我們是誰,他們是誰?
3、領導者會明確一個群落的自我印象。
父母還能做什么?
孩子不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在群體里與別人不一樣不是一種美德。父母需要幫助孩子盡可能的更合群、看起來更著正常。
在孩童時期父母有選擇孩子同輩的權利,環境和同伴在孩子成長中的影響很大,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意義所在。如果同伴給他會帶來痛苦,搬家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對孩子的影響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減弱,所以必須要趁早。
在傳統意義上,培養孩子并不僅僅是父母的任務,更是部落、家族每一個成員都要承擔的責任。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社群中。
最后,家庭關系中最重要的實際上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然后才算是與孩子之間的關系。作為朋友,我們不要期待改變孩子。父母不可能賜予孩子在社會上的自尊與地位,自尊是個應變量。孩子有自己的路,你不可能替他走,父母教會他們的是要離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