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朋友圈被十八歲刷屏,各種年代的十八歲照片粉墨登場。哂“十八歲”,這是個什么梗?呵呵,原來是因為1999年出生的孩子過了12月31日,也已經全部滿18歲了,都“成人”了,以后的世界,屬于00后了。哦,反應遲鈍如我者,仍是一頭霧水,無法理解,不是很懂?。?/p>
不管怎樣,看著那一張張年代各異、畫風各異的青春飛揚的臉,既是一種享受,又勾起自己許多的回憶。我的十八歲,又是什么樣子?
十八歲那年,正是高三吧,那一年,本應是被高考的壓力擠壓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吧??墒桥Φ鼗貞洠芷婀值兀敃r的自己似乎物極必反,在最后沖刺的關頭,反而無心向學。不僅僅是我,似乎整個班里都彌漫著這樣的空氣,也讓我們班成了年級的另類。為什么會這樣,記憶里的印跡實在太模糊,已找不到緣由。這許多年來我又在千里之外的南方生活,與高中時的同學鮮有聯系,那段記憶,就更是如焑似霧了。
近三十載時光流轉,回首時,是無盡的唏噓和悵然。兜轉間半生已過,韶華已逝,曾經的芬芳歲月,已只是老照片里模糊的身影。更何況,我的十八歲,除了班級畢業照(我到底有沒有在其中?不大肯定),也并沒有留下什么照片呢。
高中時的自己,內向、敏感,將自己封閉在不起眼的角落,害怕引入注目,不喜歡參與班里的活動,除了有玩得好的幾個女生,除了成績還算可圈可點,在班里并沒多少存在感。到了高三,這種封閉和孤僻,更加嚴重,基本是游離在集體活動之外。
那一年,我們班同學自發組織的活動似乎特別多生日聚會,各種名目繁多的活動。也許因為臨近畢業,男女同學之間公開的或是地下的戀情也成倍增長,常常是大家自習課上竊竊私語,或是課下津津樂道的談資。而這一切,似乎都與我無關,我只是偶爾地和閨蜜好友看場電影、吃吃東西,或者聽著她們關于各種八卦的議論,但也只是聽聽而已。至今也不能明白,自己在感情方面的呆滯遲鈍、后知后覺。直到畢業以后,才知道當時自己的閨蜜之一,一直在暗戀班里的一個男生,而那個男生,好像正和班花傳著戀情。沒有戀愛或是暗戀的十八歲,是多么蒼白。而我的十八歲,便是這么蒼白無趣。也許是因為自己的相貌平平,從來都不是男生們關注的對象,也許是自己的自卑敏感。
那一年,我的高考以慘敗收場,我們班的成績也是慘不忍睹,沒有人考上什么名牌大學,只有寥寥的幾個同學去了二流學校。有的家里給提前安排了工作,有的去了并不滿意的大專、中專,更多的同學選擇了復讀,我便是這更多中的不起眼的一個。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我們這群同學,為自己的松懈和肆意付出了代價。也許站在人生的長河里,這一年的懈怠和打擊并不會有什么致命的后果,甚至會成為今后的一個轉折點。但在那一年那一刻,周圍親人鄰里的目光和議論,就足以擊倒彼時敏感脆弱的我。雖然那被擊倒的感覺,早已被歲月之河沖刷得無影無蹤。
其實,關于十八歲的記憶,還是可以找到一絲模糊的亮色的。那一年,注定不是平淡的一年。當我們如今回想起八十年代,總能聽到許多理想主義的贊歌。也許歲月的過濾讓那個年代的理想和美好突顯出來,但仔細回想那時的自己,在不起眼又自卑的外表之下,寧愿讓自己躲在不起眼的角落,卻在思想的世界里,給自我構筑了一個廣闊的理想國?!耙詾樽约嚎梢哉仁澜纭?,是十八歲時的自己真實而理想的想法。將高考的資料和復習卷仍在一邊,卻如饑似渴地讀了大量的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思想的社科類書藉,也似懂非懂地,讀了許多西方哲學思潮的書。晚上關上房門,滿桌是輔導書和復習卷,書桌的抽屜里是翻開的課外書,隨時應對父母的突襲。讀到興奮處,欲罷不能,躲進被窩繼續讀??上О耸甏姆块g門都會在上方有一個玻璃亮子,若開著燈父母一望即知。只好將被子蒙得嚴嚴實實,憋在里面簡直要窒息。十八歲時的記憶大多已經模糊,只有那時讀課外書時的興奮感,以為自己是在為中國探尋出路的豪情,至今想起依然清晰可辨。
那一年因為在沖刺的緊要關頭,自己選擇了一條繞彎的岔路而復讀了一年,那一年也因為高考的挫敗經歷了彼時的谷底,那一年的起起落落已成為生命里的云淡風輕。不知道重新來過我會不會又踏入那條岔路?也許依然會吧。沒有如果,沒有重新來過,也許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去談一場戀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