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本書名字叫做《學習之道》,但這本書里沒有告訴你任何學習的法則,沒有任何一條描寫學什么該怎么樣或者需要怎么做的話。書中所描寫的是作者自己從幼兒時期開始學棋,參加各種級別的象棋比賽,到后來接觸太極,學推手走上功夫之路,又參加各種太極推手比賽的成長之路。這本書不是學習的工具書,更不是學習的法則論,更像是一部主人公前二十多歲的生涯自傳。
此書作者是喬希·維茨金,少年時曾8次在全國象棋冠軍賽中奪魁,13歲即獲得象棋大師頭銜,還拿過幾個太極比賽的冠軍,更是是《王者之旅》一書及同名好萊塢電影的主人公。
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就給人的感覺這個作者真是一個天才,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國際象棋,就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各種比賽中基本戰無不勝,8歲時候就曾斬獲全國冠軍的稱號,之后的比賽之路更是大放異彩。其實一個有天賦的人,從小開始就學習象棋,一路順風順水,大家也能理解。
但是作者的另一個身份的表現,不得不讓人驚嘆!18歲的他,開始接觸太極,然而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卻又在中國臺灣拿到了太極拳錦標賽的冠軍。哪個運動員不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而作者這個十八歲才開始學習的人,卻能走上冠軍之路,確實令人著迷。
一切競爭都未熄滅我對勝利的熱情,但現在我越來越喜歡學習和訓練本身了。參加了這么多年的大型賽事,在壓力下表現卓越已成了我的生活方式。坐在電腦前寫下這些話與承受壓力參賽的感覺幾乎沒有什么不同。我意識到了這樣一點:我所擅長的既不是太極,也不是象棋,而是學習之道。
在這本書中作者描寫了自己在象棋和太極之路上的成長歷程,我的感悟如下:
1)學習數字以擺脫數字,學習形式以擺脫形式。
開始學習國際象棋的時候,總是以“馬三車五后九”的關系,計算著彼此的棋子數目關系,在易子知識,結合局勢和棋子的數量關系來決定要不要交換,而到了一定境界的時候,棋子所在的位置和它所有能造成的影響力了然于胸,根本不用拿數字來衡量。
再者初學的時候,想起要掌握各種套路,開局怎么樣,中局怎么樣等等;太極的武術之路開始也要學習各種招式套路。但是一個象棋大師雖然會有各自的風格和特色,但不會再有任何套路的影子,武術大師們在賽場上用的也不是那些花哨的招式和特定的組合,而是各有特色。 好似一種從無到有,再到無的感覺。更有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于我們而言則是,實用為上,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么?
不要為了學習而學習,倘若不明確學習目標就開始學習,那不就是走了個形式嗎?到頭來還抱怨自己那么努力,卻啥也沒學會。
學習應該有自己的明確目標。我學習寫作是為了能夠清晰地表達我的想法,我學習英語是為了能跟寶寶講英語,我學習各種案例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得職位上的晉升。
2)放棄固有思維和習慣
棋盤上本來占據很大的優勢,然而因為一個失誤,導致優勢變小或者不在了,棋手固執地認為自己的還可以將優勢搬回來,而不是冷靜地思考當前的局勢要如何來應對,從而導致本可以贏的比賽輸掉了。這是棋場上常見的一種現象。
我們在學習之路上其實也常常犯類似的錯誤。比如學牛頓定律時,就有人固執地認為,汽車能跑就是因為發動機在推著啊,我打你疼的肯定是你啊。
這就很明顯陷入自己固有的思維誤區,固執地拿自己已知的東西去衡量那個你完全不了的領域。
其實只要放下之前的固有觀念,一切都能理解了,汽車停著和跑著是分開來看,停著沒有摩擦力,發動機不到恰好停著,跑起來的時候因為有了空氣阻力和地面摩擦力,所以需要發動機輸出動力來抗衡,車才能勻速跑著;你打我罵我比較疼,是因為你用的手來打我,一起頭碰頭試試呢?
對知識和未知的東西保留一份敬畏。不要試圖用自己已知的東西去衡量一切,因為這樣常常會使你陷入誤區。
學習的時候,從這個東西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等你掌握的時候,再用你其他已知的東西進行評判,最終將其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
3)接受自己,對自己負責
作者成名后參加象棋比賽,場間休息時,全被記者和粉絲圍住,看似光鮮亮麗,實則更添一份壓力。和成年人對戰時,對手將時間拖至七八個小時,這是一個小孩子能承受的了的嗎?太極比賽時餓著肚子等了一個早上,剛吃過一頓油膩的飽飯,卻被通知比賽開始,能完全發揮出真實水平嗎。作者雖然各方面都表現出色,但是真的就天下無敵了嗎?
人不是一臺機器,不可能在任何時候都保持良好的狀態。而且也不是說我們付出了努力,就一定做的完美超越別人。
作者也能坦然承認還是個孩子,應付不了那復雜的場面,體力和精力都還不足以和成人進行馬拉似的比賽。更能坦誠接受即使知道比賽的全部流程并能做好充分準備,自己的能力也不足以戰勝對手。
只有接受了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做出改變。
無論是外界原因還是自身能力,你能接受不在狀態的自己,對自己負責而做出改變嗎?
眾所周知,喬丹是一個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他很多次在比賽的最后時分,因為投籃命中而使球隊獲得勝利,而更有很多情況是因為他投籃失敗而輸掉比賽的。失敗的時候他一定是比其他任何讓人都痛苦和難過的,然而他若不敢對自己負責,不敢去嘗試,還會有輝煌的成就嗎?
接受自己的不在狀態,休息放松一下或許是個更好的方式。
接受環境對你的影響,你改變不了環境,但是你能改變自己適應環境。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必苛求自己在任何地方都盡善盡美,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不也挺好的嗎?
4)克服懶惰,利用逆境
懶惰或許是人的天性,總會有時候我們什么都不想干。但是不想的時候就不干了嗎,你的學習目標就要這么放棄了嗎?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老祖宗千百年前就總結出的經典話語,相必我們也都有切身的體會吧。你真的要偷會懶,讓自己之前的努力白白流失掉一部分嗎?
學習成長之路上的逆境更是數不勝數,或是別人的打擊,或是自己的瓶頸期,或者是什么心理或身體上的創傷。作者那句“難道受傷了就要窩在床上,吃六個星期的炸薯片嗎?”好似一句警鐘一直響在我的耳畔。
5)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
大量的信息如何引導使用,才是通向精英階層的門戶。
有人說學習一段時間后,就什么都學不進去了,眼睛看過,嘴巴讀過,用心念過,但是都沒放到腦子里去。
也有人說我學了好多內容,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用啊,跟沒學一樣。
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要學習、要掌握知識內容,非常容易,但是如何有效利用,如何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還是難度不小的。
我們就好像一張紙,知識內容要為我所用成為我的,就要把內容都寫在這張紙上,要么是一些內容寫滿了就再也寫不下了,要么是寫的非常非常之小,小到自己都看不清了。
那么有沒有好的辦法呢?其實可以換種思維,寫不下全部內容,但是可以寫得下相關的要點,寫下所有的要點,我們就這些個東西有了一個全面而系統的認知和掌握。既能寫下所有的知識,更能在用的時候順藤摸瓜,手到擒來。
學習成長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程,任何技巧和法則都只能是輔助,更關鍵地是自己那顆期望成長,為目標永不放棄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