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兒女無奈的不是父母的年老體弱,而是父母的一邊付出一邊埋怨!
文/娟娟
假期小聚,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父母年邁體弱的朋友都繼承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孝順;相反父母老當益壯的朋友一肚子委屈。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同事花有一個80歲的老母親,她選擇了做兼職,只為照顧媽媽的起居飲食。
香港生活壓力重,昂貴的房租世界聞名。很多人為了工作而把老人交給敬老院。
花知道老人最怕去老人院,那種孤獨無依.無能為力的感覺,足以吹滅他們微弱的生存希望。
所以她每天陪老母親看電視,聊天,散步。
夕陽下,相挽相扶,歲月是那樣靜好。
朋友安娜居住在委內瑞拉。90多歲的老父親生活不能自理。
喂他吃多一點,一不留神就自己扯掉一次性尿褲,直接把大小便拉到床上。
喂少一點,一會兒就在床上大喊大叫,樣子很生氣。
每天沖咖啡,煮食,扶老父親出門口嗮太陽,為他沐浴,用漂白水洗衣物,就成了她的必修課。一做就十多年。父親104歲才離開了她。
印象中,她總是那樣溫柔,象對待一個嬰兒:爸爸,吃飽了嗎?
老人一高興就唱歌,是從喉嚨發出的近似呻吟的聲音,但安娜總是微笑著看著父親,那眼神好像在說:你真棒,我很開心!
?2
朋友志的故事最多,也最令人深思。
從結婚到孩子讀書,都是父母一手操辦。所以買房也在同一條街上。
每天,70歲的媽媽或者爸爸跑過去做飯洗地曬衫。
孩子本來可以自己上學,母親偏要去接送。
提著十幾斤的書包,拖著笨重的身軀,象蝸牛一樣氣喘吁吁趕到家。
但這又能怎么樣呢?
父母的付出大多是無效的。
志多次勸他們:管好你們就好,我的事不用你們操心。
遺憾的是父母每天還是一邊為兒子做事一邊抱怨:我的腳走遠一點就腫,看見你們沒有水果了,買了幾個梨子回來,痛死我了。
廚房那么臟也不洗一下,我今天過去洗了廚房廁所,累得我直不起腰來。
要不是我每天去監督你的兒子,叫他不要玩手機,他的作業到半夜也做不完。
.............
每天抱怨孫子挑食,不運動,不懂事。
但飯往孫子手里送,菜往孫子碗里夾,雞蛋剝殼,鮮魚挑刺。你愛吃雞我天天買。
打球累騎單車危險。
十幾歲的孩子還給他擦汗。
一手包辦的孩子怎會懂事?
孫子生病,老母親上躥下跳,一邊找土方熬草藥一邊抱怨媳婦不會養孩子。
他們不知道,每天過來做家務時一刻不停的抱怨,孫子根本無法靜心思考,多次想奪門而出。
總是去市場買那些處理的蔬菜水果,志還要偷偷拿去倒垃圾。
廚具亂擺一通,媳婦還要重新收拾。
用過的膠袋塞滿了廚房,誰扔掉一個必招來一頓臭罵和抱怨。家里的空間本來就不大,現在更加亂七八糟。
所有的這些付出和抱怨,已經深深的影響了志的生活。
媳婦由不滿意公婆到不滿意丈夫,從口角到沉默,婚姻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而兒子還要背負一頂一邊依賴父母一邊嫌棄父母的帽子。
父母艱巨的付出,值得兒女無限的感激和尊重。但付出的同時捎上沉重的抱怨,就既辛苦了自己又傷害了兒孫。難怪志一臉無奈:寧愿乞討也不想要父母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