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得恰好落入了陷阱,到書店翻到《惡意》時便只剩兩個小時,剛好讀到野野口修的認罪。
因為最近剛好拜讀日本作家大澤的寫作指導,小說的套路早就讓我猜到兇手是從一開始就自稱是死者日高邦彥好友的野野口修,所以,我以為不過如此。
而,正是多了我這種讀者吧,還想著那后半本書該怎么發展呢?兇手都已經認罪了!
第二天跑到書店再翻開的時候,讀完有恍然大悟卻又膽戰心驚,大澤也在寫作指導中寫出“日常生活中是有可能發生這種事的,但實際往往并不會發生,可就算發生了,肯定也是同樣的情形。”
真正的危險往往來自朋友,最深的惡意也往往深藏在你施與的恩惠中。
——讀《惡意》感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朋友之間互幫互助不過舉手之勞,可反觀野野口修,殺人倒不過是手段,是發泄他身體中惡意的一種手段,用盡生命最后一段時光籌劃一場謀殺想就此摧毀他仰視了一輩子的日高邦彥。
承認謀殺的自述和一切故意留下的證據偽裝出一個殺人犯的道德制高點,將死者的聲名撕碎才是真正的目的,這位死者還是曾經不斷對其付出過幫助的人。
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恨?
有時候,是自己偏執了。
所以野野口修認為日高邦彥的幫助不過是一種炫耀人格高尚的刻意行為。實際上呢?是自己心胸過度狹隘了。
不知道最后野野口修會不會記起日高邦彥是真心誠意的幫助他的,心里陰暗的人之所以可怕,究其原因是:他衣服臟了,也見不得別人衣著干凈。
借以《惡意》,一個偽裝的殺人動機。讓我記起一句話:你以為看到的真相不過是別人處心積慮要給你看到的。但是,你要記住,眼睛也會受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