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就此背著行囊踏上求學之路,陌生,恐懼,適應,蛻變,思考然后再陌生,循環往復。過程艱辛又刺激,在奮斗中收獲更多的人生經驗。
遼中縣城鎮二中的學習氛圍很濃,在朦朧中感受到某種壓力。已記不得是誰帶我去的學校,教學樓大廳回音飄蕩,正門朝南,兩個小側門朝北,風貫通其中,讓人感覺涼爽通透,東側墻壁上掛著校領導和各位老師的照片及其簡介。我被帶到二年三班,教室里擁擠不堪,座位很窄僅能滿足站立,光線昏暗,課桌上擺著書立,里面塞滿各種學習用書,似乎進入了一個醬缸,顏色重味道濃。從前門走到我的位置,看到很多個腦袋從書籍后面突然冒出,迷失的眼神透漏著茫然,看到了什么后迅速消失在書墻后。同學們稚嫩,皮膚好,表情傻,穿著和打扮洋氣時尚,尤其是這里的女孩子和大黑中學的看起來有很大的差異,有的頭發燙的特別直順,有的戴著眼鏡單純文靜,有的學習認真別無他念,也許這就是我要跳出深愛著的土地的原因吧。學生時代,學習就是事業,不好好學習就是不務正業,但同時需要抓緊時間擴張視野,強化思維。剛到那里還會有些不熟悉,沒有什么話語,畢竟一個農村來的“小朋友”還需要點時間跟上新環境的節奏。英語老師和語文老師都胖胖的帶著高度近視鏡。語文老師喜歡穿寬松大領口黑色上衣,可以看到飽滿的脖頸皮膚裸露在外,頭發自然下垂,在后面扎一個辮子,前額有一“門簾”,偶爾還得將其側向撩起。講說明文的閱讀理解,細致入微,可我聽不進去,為了考試,為了分數竟然讓我們背誦她推薦的練習冊答案,說這些就是考試的類型,結果她是正確的。我很自覺的與老師背道而馳,不是我不學,我是背不明白,偉大的母語怎可以不帶一絲感情的學習呢?英語老師更是敬業,個子很高,透過好幾個圈的鏡片有一雙暗藏殺機的小眼睛,長發及腰,咋咋呼呼,脾氣略顯暴躁,喜歡黑色著裝,圓圓的臉蛋沒有一絲贅肉,胸部大而且特別結實,怎么走動都不會晃一下,似乎被捆綁住一樣高高翹起。講語法講句型,背單詞背句子,可是后來我還是記不住。到了這個中學后才知道什么是學習,什么是考試,但卻不明白為什么要學習,為什么要考試。從最初的放養很不情愿的變成教育產業中的一個半成品,而且終將還是個半成品。初二這年有好幾樣東西是我第一次見到,心心相印面巾紙,玻璃瓶裝酸奶,炸串還有桶裝水,當然每樣的身后都有一個完整的故事。
大舅家住在縣城北面不遠的敖司牛,他家里有個哥哥和我同一個學校的同一年級。因為那時我還找不到去他家的路,第一個周末大舅開車來學校接我們。在回家的路上大舅一直在給我講故事,也許是因為我滿腦子的問題,可哥哥沒有任何問題需要跟大舅交流,不知為什么。大舅講他小時候的故事,當兵時候的故事,大舅說他本來渴望讀書,但是成績并不理想,后來想辦法當兵,才走出農村。他的車里面一直都有一本雜志、報紙或者書籍,有的可能看了好幾年還在反復的看,不舍得花錢買新的文字,我知道大舅是喜歡吸收信息的,但是生活的貧苦讓此路不通。他還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只有讀書這條路可以出人頭地”,我就是這兩個信條的踐行者。大舅特點非常明顯,不管冬夏都戴著帽子,走路時后腳跟拖地,由于長年累月的辛勞變得有點駝背,完全不見當年的俊俏。講話時手勢凌亂復雜,看不出任何節奏,有時甚至會耽誤駕駛車輛。偶爾側臉給我個眼神,但是又不得不再一次目視前方。語速很快,斬釘截鐵,唾沫飛濺,如果慢下來定會和小時候聽到的評書一樣精彩。講到高興時張嘴大笑,可以看到整齊牙齒后的粉紅扁桃體;講到憤怒時會跺腳拍大腿,像一種非洲舞蹈;有時候意味深長的抱怨或者嚴重的重復,強調著幾十年生活帶給他的收獲,對錯緩急總得有個結論。他一旦講出人生信條定會堅定不移,也許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想在大舅的成長故事中教訓遠比收獲多。
舅媽每次都會準備幾個菜,葷素搭配合理,多數食材都是出自自家的園子。我們兩個的飯量大得驚人,一大碗菜一會就吃完,老兩口看著我們這樣吃都會笑起來,孩子的成長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只要學校有什么事情,第一個電話一定是打給舅媽,到現在我依舊可以清晰記得她家的電話號碼,永生難忘。漫漫求學路,有長輩的照顧和關心是一種幸運,擋風遮雨,隔離危險。除了我餓家人外,大舅和舅媽是第一個值得感謝的,老兩口對我在生活上的照顧和學業上的鼓勵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人活一世只有少部分知識來源于書本,其他的莫過于像他們老兩口這樣的關懷,在陌生的環境中他們是我堅實的依靠。大舅在黑龍江當過汽車兵,開了一輩子車,舅媽以前是民辦教師,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能轉正。他們都是經歷過大變革時代的,苦難的童年和巨變的成年磨練出一顆堅定的心,我想這些品質也傳承給我們。年輕人很難掌握自己未來的方向,需要長輩們的指點和幫扶,也許就是一句話或者一個簡單行為即可改變我們一生的信仰和目標。老兩口一直不離不棄,倔強的生活著,當面臨生活的巨大創傷后依舊奮力前行。什么是成功呢?現在很多人不認為完好的家庭算作成功,其實到頭來總得回歸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