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人,其實我們?nèi)巳硕际窃娙?,或者假裝是詩人。朋友圈發(fā)一照片或配一詩或配一詞,總覺得相得益彰??梢哉f詩就是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宗教總是教導(dǎo)人干什么,做什么。而一代代的中國人從詩詞培育的人生觀、價值觀卻一直延續(xù)。他使人愉悅的靜聽雨水穿林打葉聲,輕快的看這隴上的炊煙升起,留戀杏花村的美酒,聽杜鵑啼,令游子思母。我們?nèi)绻麤]有詩,我們的生活習(xí)慣和生活方式是否和現(xiàn)在一樣,會發(fā)生什么改變。
我想我們的心中住著一個李白:杜甫的這首詩是這樣寫李白的: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我們性格中的酷愛自然,不可一世的性格正如的詩句:
手中電曳倚天劍,直斬長鯨海水開。
最近幾年流行開始的素道講究素心,素食,讓人去貼近自然,融入自然得到很多人的喜歡,其實我們也可以在詩句中找到:
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我想我們的心中住著一個杜甫: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我們性格中的憐憫,容忍,憂郁的感性可能在杜甫的詩句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悲天憫人的觀念,我們在這樣看似一個矛盾的觀念中成長,造就了我們的復(fù)雜或者說外族人看我們的復(fù)雜。
我們喜歡春,但是春太柔嫩;我們喜歡夏,但是夏太浮夸:我最喜好秋,因為他的葉子染上了金黃,色調(diào)格外的柔和,色彩格外的濃郁。知世故而不世故,知足而樂天。這個秋被辛棄疾美妙的歌詠過: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