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電商,真的很少去實體店購物了,大到家具家電,小到米面糧油,一鍵網購,送貨到家,實在是方便。
但換一個角度思考,少了逛街,是不是也少了逛街的樂趣呢。逛街,重點在逛,而不僅僅是購物,購物只是逛街過程中的某一個環節。
平日里我不去逛街,也沒有那個時間,但是出門在外時,茶余飯后,我就特別樂意去逛一逛當地的集市或跳蚤市場,找一找土特產品,聽一聽市井方言,品一品風俗人情。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在莫斯科郊外“一只螞蟻”趕大集的購物體驗,至今記憶猶新。
“深夜花園里四處靜悄悄/只有風兒在輕輕唱/夜色多么好/心兒多爽朗/在這迷人的晚上……”那次到莫斯科公出,來了幾天了,天天早出晚歸的,公事忙的團團轉。眼看著行程快要結束了,一天下午,駐外的同事提議去莫斯科郊外轉轉。響應,積極響應,熱烈響應,我的耳邊就好像奏響了這首旋律熟悉的歌曲。
“嗬嗬,沒有那么浪漫,我帶你們去‘一只螞蟻’吧。”
“一只螞蟻?”“是啊。去趕集,就在莫斯科郊外。”
原來,“一只螞蟻”,是一個集市,或者說是一個超大型的跳蚤市場,叫做伊茲瑪依絡沃(IZMAYLOVO)工藝品市場,被中國人搞笑地音譯成了“一只螞蟻”,既叫的好玩兒、順口,又能記的住。
據說,這是歐洲最大的跳蚤市場,經營著毛毯、皮帽、俄羅斯套娃、前蘇聯的老物件、郵票、波羅的海琥珀、油畫等等,應有盡有,琳瑯滿目。
“一只螞蟻”,不僅名字搞笑,做事兒也挺搞笑的。你說,去博物館參觀、去景點游覽,要買張門票,可逛個市場、趕個大集還要門票,這可是破天荒地第一次遇到。門票不貴,10個盧布,入鄉隨俗吧。
進了市場,里面真的好大。
轉了轉,建筑內的市場,多是經營一些小有特色的俄羅斯工藝品的。有大大小小的漂亮的俄羅斯套娃,傳統的多畫著大眼睛的俄羅斯村妞,現代的畫著從列寧以來一代代前蘇聯領導人。也有家里翻箱子底兒倒騰出來的前蘇聯的老物件,過去居家過日子常用的東西。還有毛皮制品,最多的是俄羅斯特色的毛帽子,我估摸要是大冬天戴著去西伯利亞都凍不著。賣琥珀的攤位很受游客歡迎,案子上攤開一堆堆的琥珀制品,各種形狀的,掛飾居多,有的里面有蟲,有的里面有草,有的里面有著亮閃閃的金箔一類的東西,看著不太像真的,但攤主說是波羅的海的。我也無意去辨別真偽,因為價錢不貴,喜歡的買一兩個留做紀念,就當玩兒了。
因為游人較多,亂哄哄的,和北京秀水市場、沈陽五愛市場也差不多,轉轉看看,便索然無味,甚至有些煩躁。看看表,還有些時間,就往露天市場區域去逛逛。
這一逛,別有洞天。
露天市場位置較偏一些,看得出來這里以前應該是一片林子。開辟出的一塊塊空地上,豎著一排排國內閱報欄一般的T字形簡易畫廊,粗糙的松木樁子做梁柱,粗糙的松木板子做面板,處處透著簡陋,甚至有些原始。但是,正是這些粗糙的背景襯托出一幅幅畫作的精致。簡易畫廊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油畫,有的油畫一時找不到掛處,甚至就在旁邊的粗壯的白樺樹上釘上釘子,掛在上面。這些油畫作品多是一些風景或花卉果蔬等靜物,有著較為鮮明的俄羅斯繪畫技法。
走在這里,不像是在逛市場、趕大集,倒像是在參觀博物館。這里人流較少,不喧囂,不吵鬧,你盡可以放慢腳步,一個個攤位去觀看,一幅幅作品去欣賞。這兒的作品良莠不齊,有一般的混飯吃的作品,也有很不錯的畫家和畫作,考的就是你的眼力和鑒賞水平了。比博物館占優的是,博物館收藏的畫作,你再喜歡也只能看看,一飽眼福,但在這兒,你只要看好了一幅畫,盡可以將其收入囊中。我轉了一圈發現,在這兒擺攤的攤主多是一些畫家,售賣的是自己的作品,有的畫家就自顧自地站在攤位邊上作畫,隨便你在旁觀看或簡單地聊上幾句。不懂俄語、英語也沒關系,想詢價或討價還價,最實用的就是計算器。
看著眼熱,看著心動,想想明年開春又要喬遷新居了,該出手時就出手,果斷地花了110刀買下一幅花卉靜物,為新居添一抹俄羅斯色彩。隨后,又在別處買下兩幅風景畫,準備作為禮物送給好友。
買的爽快,回到駐地有些犯了愁,三幅畫又沉又占地方,怎么帶回家呢?駐外的同事找來了鉗子和起子,“啥也別核計了,拆吧。哎,只是白瞎了這么好的油畫框。老毛子的畫框那可是真材實料,都是好木頭啊。”同事一邊感慨著,一邊動手幫我拆畫框。真的,畫框都是好木頭,釘的也是非常結實,這讓我們費了很大功夫。
回到沈陽后,我將那幅110刀買下的花卉靜物送到魯迅美術學院附近的畫廊去裝框。沒想到的是,不到一周時間,畫廊就打來電話,一來告知油畫裝裱完成,隨時可以來取,二來告知有顧客出價3000元要買這幅畫,詢問是否有意出讓。“對不起。自己喜歡的,不轉讓。”沒成想,第二天畫廊又來電話,給加價500元。嚇得我立馬開車,去把畫取了回來。
沒多久,聽說“一只螞蟻”的大老板因不當行為引起普京總統憤怒,“一只螞蟻”被查封關停了。
寫到這里,想到“一只螞蟻”已成了歷史名詞,再看看家里玄關掛著的這幅花卉靜物,呵呵,心中多少還有些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