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逗逗? 圖/來源網絡
一女同事今天興高采烈地跟我們分享她孩子學書法以來的進步。
一方面,為她做父母的感到驕傲,另一方面,也佩服她教育孩子方法得當,畢竟她的小孩學習書法才三個月,現在的水平,已經跟同齡的小朋友拉開很大差距了。
我們忙問她是有什么速成提高班嗎?要不怎么進步這么快啊,書法可是很考驗一個孩子的沉著穩定性格的,之前見過她的小孩很活潑,坐沒幾分鐘就想跑出去玩了。
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教育孩子,可以激發孩子“好為人師”的“缺點”,讓孩子發現自己比大人還厲害,這樣不僅可以滿足孩子的自豪感,還能幫孩子檢查哪些知識點掌握得不扎實。
同事說,在上課的前一周時,孩子上課時心不在焉,寫字還是跟以前一樣潦草,而自己不懂書法,也不知道應該怎么輔導孩子。
事情的轉折發生在第二周,同事檢查孩子的書法作業,她想起自己也不懂得怎么欣賞書法,于是她就去請教孩子:“寶貝,這一筆,為什么是這樣寫的呢?這個地方的轉折有什么講究的地方嗎?”
孩子的第一反應是: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媽媽不懂的東西啊!
于是,她就把老師講的東西,跟媽媽講了一遍,看媽媽好像還沒聽懂的樣子,孩子就繼續講了一遍,講完第二遍之后,同事就完全理解了。
她觀察孩子在講的時候,臉上的表情很自豪,又像一個小老師,她跟孩子說:“寶貝,你真棒!講得真好啊!媽媽小時候家里沒錢,沒條件去學習書法,現在上班又忙,晚上沒時間去學習書法,真有點遺憾吶,你覺得媽媽應該怎么辦呢!”
同事的這句話很微妙,首先肯定孩子,夸獎了孩子,然后又說了當時的困境,孩子是可以理解的,最后又把問題拋給了孩子。
孩子一聽,感覺有點難過,原來媽媽以前是沒條件去學習,現在又想學了,于是,她跟媽媽說:“媽媽,要不我教你好嗎?我把老師講的東西,再講給你聽,我不會的就去問老師!”
同事順勢而為,說:“好啊,那辛苦我們家的寶貝了,你真是媽媽的老師呢,哈哈,以后我就叫你“小老師”。”
于是,從那天開始,她的寶貝上課都格外認真(這是書法老師的反饋),她覺得是代表兩個人在上課,回去還要教媽媽,應該認真聽,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甚至還會主動去請教老師!
要知道,在這之前,她的孩子上課發言都有點膽怯的,更別說主動去向老師請教了,連老師都驚訝于孩子的進步。
孩子回家之后,確實把自己當成小老師一樣,跟媽媽“講課”的時候,說,寫字腰桿要挺直了,寫字要有力道,應該練習幾遍...而每次講完了之后,同事會去親親孩子,跟孩子說“謝謝寶貝,你講得真棒!媽媽理解了,你真是媽媽的好老師呢”
在孩子付出之后,需要及時肯定她,給她回饋,讓她感覺到自己是很棒的,這樣便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孩子樂意教,你也樂在其中,還少了不必要的操心,再也不用擔心孩子上課有沒有認真聽講了,作業有沒有按時完成,老師講課質量怎么樣等等。
在學書法3個月后,同事的孩子,書法水平遠超過同齡的小朋友,每天還很期待去上書法課,而同事也在女兒的“輔導”下,對書法的了解也有所認知了,母女倆玩得很好。
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被別人肯定,孩子也不例外,給他們一點信心,讓他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并且及時給孩子及時回饋,孩子可能會開心地學習,并且掌握得更快。
反之,如果給孩子重壓,沒有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那么學習反而成為了她的累贅。
教育孩子,還是應該順勢而外,根據孩子的性格,加以合理引導,這樣孩子能成長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