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蘇軾,我們的大腦里便會不自覺地蹦出諸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詩句,畢竟蘇軾是宋代大詩人、大文學(xué)家,但其實蘇軾還是一個大大的吃貨。
蘇軾的吃貨生涯,也是伴隨著他的三起三落的人生,可以說是,貶到哪里,吃到哪里。
01
1079年,四十多歲的蘇軾因“烏臺詩案”差點丟掉性命。在被關(guān)押一百多天后,他被貶至黃州,擔(dān)任一個毫無實權(quán)的小官。
被貶黃州是蘇軾經(jīng)歷的第一次大起大落,黃州偏僻苦悶,蘇軾又剛剛經(jīng)歷牢獄之苦,官場失意,帶著家人開墾荒地,由此也敲開了美食界的大門。“自笑平生為口忙”,吃貨蘇軾的人生,從這里開始。
薪俸微薄,蘇軾只能精打細算著過日子。他帶著家人開墾荒地,種菜做菜吃菜,“東坡居士”由此而來。
摸魚,做魚,做餅,采野菜,能看見的食材,蘇軾一樣都沒有放過,后世聞名的“東坡肉”也是在這個時期烹飪出來的。
“價賤如泥土”的豬肉自然成了蘇軾的備選食材。但豬肉也是肉。就蘇軾當(dāng)時的經(jīng)濟狀況來看,頓頓“東坡肉”也不現(xiàn)實,于是,蘇軾又發(fā)明了“東坡羮”。
將白菜、蘿卜等洗凈切碎去汁,放入煮沸的水中,再加生米、生姜。雖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蘇軾卻自有一番樂趣。
02
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后,被朝廷重新啟用。
但宦海沉浮難測,1094年,蘇軾又一次被貶。這一次他要去的是惠州。
如今的廣東惠州身處中國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的幾個地區(qū)之一。但在宋代,嶺南已是偏遠蠻荒之地。
吃,再一次成了蘇軾人生的主題。這次他將羊蝎子納入了自己的食譜。
到了惠州,蘇軾又開始放飛自我,因為羊肉價格很貴,且一天只賣一頭羊,蘇軾買不到羊肉,便打起了羊脊骨的主意。
雖然這食材在當(dāng)年不值一提,但東坡家的烹飪方法甚是講究。將羊脊骨高湯燜煮,再澆上美酒,撈出后點鹽少許,最后用火烤,烤得羊脊骨滋滋冒油,烤至微焦。在蘇軾口中,這似乎還有點蟹螯的味道。
蘇軾在《與弟子由書》中詳細記載了東坡食譜之羊蝎子的做法:
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不乘熱出,則抱水不干。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于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
在惠州,蘇軾還遇到了愿意為之終老于此的美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荔枝真是太好吃了,單單是為了每天都能吃到荔枝,我就愿意長居于此。
為了吃荔枝,蘇軾甚至患上了痔瘡,但是一個吃貨怎么會被輕易打敗呢?蘇軾自創(chuàng)了茯苓療法:“茯苓去皮,搗羅入少白蜜,雜胡麻食之,甚美。如此服食已多日,氣力不衰,而痔漸退。”既治了痔瘡,又能享受美食,在惠州的日子真是太美好了。
03
1097年,已經(jīng)62歲的蘇軾,再次被貶至更為偏遠的海南島儋州。這樣的處罰在宋代,幾乎僅次于死刑。
一貶再貶,貶無可貶,蘇軾的中晚年一直奔波在被貶的路上,直至他生命的最南端——海南島荒蕪瘴癘。
真正能夠撫慰蘇軾的,還是當(dāng)下的生活。一路被貶的蘇軾,從不缺少發(fā)現(xiàn)美食的眼光。
即便依舊貧窮,常日只能煮些青菜、蘿卜做菜羮來吃,他還是樂觀地美其名曰“有自然之味”。
苦中作樂的同時,“吃貨”蘇軾加緊在野生動物中尋找美味又便宜的食物。吃貨的基本素養(yǎng),讓蘇軾在野生動物中尋找美味又便宜的食物。
他發(fā)現(xiàn)了鮮美的生蠔,并探索出一套吃法。將生蠔肉與酒一起煮,再挑選其中個頭較大的,烤熟,簡直美味。
蘇軾在海南島吃了整整三年的生蠔,最終等到了赦免的消息。
66歲的東坡居士回京途中經(jīng)過常州之時,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僅留一句: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既是他三起三落的為官之路,也是他吃貨的豁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