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參加了幾場培訓,有面向咨詢團隊的,有面向辦公室資深同事的,還有面向剛入職新同事的。三場培訓下來,感受差異最大的是氣氛。
咨詢團隊的氣氛非?;钴S,講師經常會被聽眾的問題所打斷。場面一度在不受控和受控的邊緣搖擺,我在想若不是臺上站的是我司曾經的咨詢總監,這場面還真不是一般人能hold的住的。
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場面,是新入職員工培訓?;旧鲜侵v師全程一個人的表演,好幾次講師停下來問大家有沒有疑問,換來的是略顯尷尬的幾秒鐘靜默。
我想可能有很多維度來解讀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比如,跟講師本身的培訓技能有關,是否能調動大家的思考;跟培訓流程設計有關,是否有一些互動的環節;跟聽眾和講師的關系有關,是否是熟悉的人,是否是平等的位置;跟培訓內容設計有關,是否是聽眾關注和感興趣的主題。
但是,在我看來除了上面的因素,原因應該還有一個,就是團隊或者組織的思考方式。
組織也會思考嗎?當然。
對于個人來說,有的人經常會挑戰權威,批判地思考所謂的道理是否正確;有的人則像是海綿一樣,全盤汲取聽到的所謂知識。
這種思考方式也會反映到團隊或者組織上。一個組織如果敢于挑戰權威和批判思考的人多,那么這個組織一定是活躍的,創新的。反之,它會是沉寂的,保守的。這就是組織的思考方式。
聽過一個猴子實驗的故事,常用來鼓勵大家積極思考,勇于質疑和提問。
猴子理論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籠子里放五只猴子,中間放一個梯子,梯子上有一串香蕉。
猴子看見香蕉,自然會爬上梯子去吃。每當有猴子爬到頂部去拿香蕉,就會有一個裝置檢測到,并噴灑滾燙的熱水,修理所有的猴子。
吃了幾次苦頭后,所有猴子都再也不敢爬梯子了。
接下來,科學家調出一只老猴子,放進去一只新猴子。新猴子看見香蕉,又去爬梯子。這時科學家發現,還沒等這只猴子爬到頂部碰到香蕉,就被其他四只老猴子拽了下來,暴打了一通。幾次之后,新猴子也不去爬梯子了。
這時,又調出去一只老猴子,放進去一只新猴子。同樣,每當新猴子去爬梯子的時候,就會被其他猴子揍。
逐漸地,籠子里的五只猴子全部換成了新猴子。它們全部沒有被熱水澆過,但是誰都不去碰那個梯子,更別說那個香蕉了。
于是,一個傳統在籠子里形成了。
你在現實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景呢?在作為新人加入一個團隊后,你有沒有成為那只被打的猴子?如果有新人加入你的團隊,你又有沒有成為那些打人的猴子?
在新人入職培訓的時候,我會鼓勵這些新加入的同學們,保持敏銳的思考,敢于挑戰權威。在這里沒有誰說的一定是對的。當有人告訴你我們都是這樣做的,因為這是傳統或者最佳實踐的時候,你有權追問那個背后的原因。
我想這應該是thoughtworks的思考方式,或者說thoughtworks的文化。
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在一個組織內做什么事情,會被大家認可、鼓勵。這就是文化。
——萬學凡 《文化四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