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于一個資深路癡來說,走平時習慣的那條路,一直是我最安全的選擇。
可是前天早上,突然地鐵施工,開到跟前才發現封路了。換了一條模模糊糊有點印象的路,依舊沒逃過繼續施工的魔咒。
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我家熊孩子立刻化身人工小導航,指引我踏上了一條從來沒有走過的路。
對于一走新路就焦慮的我,不得不踏上這條看似更遠的路。
可結果讓我非常意外,經過我這幾天的反復操作,發現這條路竟然可以比以前的路更快更方便的到學校。
至少在早上,同一時間段能省下寶貴的五分鐘時間。
別小看了這五分鐘,這就可以讓孩子從容地走進校園,而不需要一路狂奔,坐在教室里氣都要喘半天。
若不是這一次修地鐵的突然全面攔路阻隔,我怕是很難改變自己已經走了快兩年的一條路。
重新選擇了一條從來沒有走過的路,也可以說,對我而言是一條新路。
這個小事讓我切身體會到,所謂創新,發生時一定是因為有一個巨大的障礙或者困難,讓人不得不去改變,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的一條新路。
這么看來,原來這世界上真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讓環境適應自己,一種是讓自己適應環境。也可以說,一種是參與創新的人,一種是不參與創新的人。
02
我們都知道,東方人尤其是我們亞洲人酷愛飲茶,茶文化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可是最后,大洋彼岸遙遠的英國,竟然以經典文化——茶文化享譽全球,甚至還反過來影響著亞洲人的飲茶文化。
這背后的真實故事,竟然也是一種創新。
早年英國人將殖民地踏遍世界角落時,斯里蘭卡也成為了其中之一。
那里獨特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高端的咖啡豆,這一下可把喜歡喝咖啡的英國人樂壞了,他們趕緊在斯里蘭卡大面積的種植咖啡豆,那里成了為他們提供咖啡的重要大后方。
可是物種過于單一且高度集中時,很難抵御外界的自然災害以及病蟲害。
再一次大面積銹病導致咖啡豆集體生病后,有種植主嘗試著重新去種植一些和咖啡感覺差不多的茶樹。茶樹相比咖啡來說,更容易抵抗自然界的各種病蟲害。
于是種植茶樹逐漸成了斯里蘭卡的新風潮,直到有一天,大洋彼岸的英國人突然發現后方咖啡沒有了,只有茶了。
于是不得不開始品茶,結果發現,喝起來有著與咖啡不一樣的感覺,最重要的是,一樣可以提神醒腦。
英國人逐漸接受了這個事實,并慢慢地愛上了茶,以至于延續下來,成為了自己國家的特色與標志。
于是在一個以喝咖啡為主流的國家,就這樣衍生出了自己的茶文化。
這不就是一種創新嗎?
03
在美國的第五大道,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商業購物區之一,應該也是全世界最繁華的街景之一。
然而讓人驚訝的是,第五大道上的行道樹,竟然是一種身上長滿刺的樹。
你還見過哪個國家的行道樹這樣驕傲的張牙舞爪?
的確是一方水土養一方樹,這個樹的名字叫做美國皂莢樹。
一般來說,長有這樣刺的植物,往往都是在外界不斷折磨和沖擊下,自身的防御起了作用。
原來,很多年前,有很多身形巨大的大象,總喜歡在這些樹上蹭癢癢,大象的身體龐大,經常會把這樣的樹折斷。
這些皂莢樹的生命受到威脅時,也就是說它們正在經歷巨大的困難,不去解決這個問題,只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和同胞失去性命。
也正是為了抵御這種大象的折磨,美國皂莢樹就開始生長出自身防御功能的硬刺,這個硬刺又長又稀疏,對小動物們無害,卻正好能夠抵御大象的沉重后背來接觸自己。
這種面對天敵,自我防御般的成長,也成了一種創新,還把這種創新者的因子刻入樹的自身基因。
以至于到了今天,盡管這種大象早已淪為了數量罕見,根本不足以危害皂莢樹的“看不見的對手”時,卻始終保持著防御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
這種基于自身條件與現狀,生長出保護自己的防御武器。
最后成了自己的特色,這也是一種創新。
04
很多年前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我曾經有一位主管,經常周末的時候讓我們加班,讓我們怨聲載道。
以至于最后,我主動放棄了自己心愛的記者崗位,確實不想周末的時候時間都不屬于自己,很想陪伴一下那時還年幼的孩子。
記得有一次,他在給我布置工作的時候,我無意間在他的書架里看到一本書,名字當時就讓我很是無語——《感謝那些折磨你的人》。
我那一刻,心就一涼,現在不就正在折磨我嗎?真的就這么巧合嗎?
那時年輕氣盛的我,總覺得世界無限美好,生活的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下。
突然來了一個還要學習什么折磨你的人來管自己,這樣的人生是不是就看不到希望了?
幾年后,我再次見到他,他離開了原來的公司,也沒有了早年當主管的那種氣勢。
他很遠就看見了我,熱情地和我打招呼,儼然這七八年沒見,仿佛我們彼此最多幾天未見的樣子。
那一刻我釋然了。
我突然發現,他老了很多,但臉上卻多了幾分從容與淡定,有著前所未有的成熟。
后來才聽說,這些年,他送走了離世的老人、孩子的學習讓他痛苦不堪、自己的事業也停滯不前,可以說生活的一切似乎都跌到了谷底。
我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他書架上的那本書,明白了現在如此有親和力的他,其實也在成長和改變。
就像我,過去長期忙著碼字,卻很少用文字去表達自己的內心,并不覺得碼字這件事有什么樂趣。
可當我離開記者崗位后,有一段時間,感覺整個人就像是被掏空了一樣,才發現自己曾是這么的喜愛這個職業。
以至于后來,甚至到了不得不動筆寫點東西,否則就會難受的狀態。
如果說過去我的寫作是被動的,而現在我的這種表達方式,更多的是一種自由與釋放,也正是愛上了這種感覺,我才能堅持清晨五點起床寫作吧!
今天的我,開始用文字一點點編織出自己的夢想,釋放了現實中很多的無奈,甚至用這些文字搭建了一條和自己對話,和世界對話的隱形路徑。
我甚至很感謝當年那些折磨我的工作氛圍。
有的時候環境不改變,如果長期在一種很舒服、自在的狀態下,可能永遠不知道自己可以改變什么,失去嘗試自己還可以做些什么的機會。
也許那個書名真的是對的,要知道即使沒有人折磨你,生活有時候也會折磨你。
無路可走時,不顧一切的再去走一會兒,就變成了世界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當你不小心成為第一個走這條路的人,不僅走出了一條路,也成了創新。
其實生活中每一次可能遇見的創新,并不是我們想的,有著震撼歷史的顛覆性創新。
每一次自我迭代升級的過程,微小的改變就可以形成創新性思維,踐行創新。
而每一次在遇到巨大困難時,努力克服這個困難走過去后,才發現自己又完成了一次創新。
創新,有的時候就是逼出來的。
閱讀完喜歡請點個贊,如果能選關注,必是真愛啊!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獲行業內最高大獎。
11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選自優美圖,謝謝原圖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