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期又要結束了,這是“小團伙”這個學期最后一次聚會吧,暑假好好休整,約上小伙伴,做一些平時沒有空又非常想做的事。當然,還不要忘了思考下個學期的路應該如何走。
我還是贊同某校長的一句話的,大概是這個意思——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那就去熱愛這個職業。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算到退休還要三十幾年,三十幾年哪?如果沒有了熱愛,沒有了激情,如何熬?當然,實在無法熱愛,如果打算把教師當成自己一輩子的職業,那也請把這份工作當“飯碗”對待。做了教師,就認認真真地上好每一堂課,因為這是自己安身立命的飯碗,珍視這個飯碗,懷著敬畏之心對待自己的職業――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
認真對待自己飯碗的老師同樣令人尊敬。
理解、同情
對于種種不被理解,為自己遭遇的不公,我們很容易生氣,甚至憤怒。這是年輕人該有的樣子,但是生氣、憤怒之后呢,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思考,從而對社會多一份了解、對他人多一份理解,然后就可能產生理解之同情——那些人,他們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們也是受害者,理解他們,同情他們,就會多一份包容,放過他們,也放過自己。但是同情可以,不要把自己搭進去。同情之后,我們還在警惕另一種觀點——不能改變環境,那就去適應環境。他們讓你們適應所謂的環境,其實是與丑陋腐朽沆瀣一氣。
真正的適應不應該是同流合污,而是在接受自己無法改變這個社會的事實之后,不灰心,不虛空,不放棄自己的價值標準,拒絕被改變或同化。甚至可以放棄出擊,不再抵抗,但依然獨立,哪怕僅僅是內心的獨立。從此,不再憤世嫉俗,不再期待被接納、被認同,從此心平氣和做自己。
抱怨or行動
聽了不喜歡聽的話,心中有怨言,有情緒,發泄發泄,吐吐槽,甚至罵罵誰,這都正常,但總是只是抱怨,沒有思考,沒有行動,久而久之,就成了“怨婦”了。所以,抱怨之后應該有思考——這樣對嗎?這樣好嗎?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思考之后有行動——我可以怎么做?不然的話,只會永遠停留在那個水平,多年媳婦熬成婆,終于,自己活成了被自己成天抱怨的那種人,甚至活成了小學生的水平。
不要長成了青蛙就忘了曾經是蝌蚪
我們都是從蝌蚪長成青蛙的,但是長著長著,就忘了自己也曾經是青蛙了。比如2013-2018年這五年,開始是做班主任,習慣了在村小的安逸——早上睡到自然醒,作業不離開教室,下午四點多后是完全自由的時間……然后來到鎮小,工作上的繁重——兩個班的語文加班主任,讓我的情緒越來越糟糕,眼睛成天像抓賊一樣盯著學生,眼里容不得他們一丁點,現在看來不算錯的錯,稍有不如我意,輕則責罵,重則還會動手打他們,把自己的眼睛完全遮蔽起來,把自己的大腦完全封閉起來,完全忘了,自己小的時候也曾這樣,也曾犯同樣的錯。后來,做了中層,做了政教主任,開始還好,能夠很好地去體諒老師,體諒班主任,與大家相處也比較融洽,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隨著工作量的加大,經常加班加點熬夜,兩點睡覺六點多起床基本是常態,我也開始把怨氣撒在班主任身上,雖然還能控制不直接指責,但總是會時不時抱怨這個工作怎么做得不好,那個事情怎么這么拖拉,慢慢地,忘記了自己做班主任時的辛苦勞累,忘記了自己做老師時心目中的好領導是什么樣子的。
人在同一個環境里呆久了,如果不思考,不調整,不改變,真的很容易被同化的。比如,我們做了老師之后,笑容多了還是少了?脾氣好了還是差了?為什么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我們是老師,說好聽一點是老師的氣質,其實可能是我們習慣不茍言笑了,一臉的嚴肅出賣了我們。
所以,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多想想自己小時候做過什么,可能聽話的孩子很多事情沒做過,但是就沒想過嗎?或者看到別的孩子這樣自由,就沒有羨慕過嗎?多想想這些,或許就放下了,小孩子的那點事,我們都能看得慣了,我們的眼中就真的有孩子了。
或許有一天,你們也會當領導,當領導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我倒是覺當了領導,最好是一把手,能改變的人會更多,能影響的孩子會更多。但是一定一定時刻記著,現在的你們希望領導怎么對你們,那就請你們也這樣對待老師,而且要時時刻刻提醒——我這么做了嗎?不然,很容易偏離初衷的,比如有些領導,本來挺不錯的,但是做著做著,離群眾越來越遠了。
多反思,我真的尊重學生嗎?多追問,我可以怎么做?
尊重、理解學生,這也是我經常說的,也是我在努力做的,我們不需要愛學生,學生也不需要我們的愛,我們的愛太沉重了,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尊重。
試問,我們在罰學生的時候,我們尊重學生嗎?我們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我們的目的達到了嗎?我們讓學生反復抄寫的時候,我們尊重學生嗎?學生遲到了,不問緣由,直接讓他們站在外面,我們尊重學生嗎?學生講話的時候,理直氣壯的說,如果你的成績也和她那樣,你也可以這樣,我們真的尊重學生嗎?很多老師會說:“大家都這樣,我也沒辦法。”大家都這樣就是對的嗎?我想這大多是根深蒂固的控制欲在作祟,而控制欲是來自我們日積月累接受到的教育,我們不是為了學生好,是因為他們不聽話,讓我們不爽了。
“學生不聽話,那我能怎么辦?”我也不知道怎么辦,我只知道這么做是不對的,是對學生的及其不尊重。怎么辦在于自己,在我們的腦子里。愿意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去尊重,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的,哪怕暫時沒有想到好辦法,仍然可以選擇保持現狀,起碼不傷害學生。
要讓自己真正的強大,我們仍然需要通過閱讀、思考、反思,然后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才不會被牽著鼻子走,最后好好對待我們飯碗的保障——學生,對,沒有學生,我們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