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第四卷第章【學前兒童發展與教育】)
表征思維
在兒童發展的同時,他們開始迷戀假裝游戲,他們在其中進行語言的吸收與表達,并且假裝表征出并不存在的物體和事件。因此發展心理學家假設這些過程中存在緊密的聯系。皮亞杰認為兒童之所以獲得這些新的發展,因其具有共同的因素,即他所指的符號的(或象征的)功能,且他認為這是兒童個體通過與物質和社會世界進行互動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維果斯基尤其強調社會情境的作用,他認為一個物體、詞語及姿勢是在社會情境中成為兒童的符號的。例如,維果斯基(1981,pp. 160-161)寫道:
最初,指示性的姿勢(用手指)是一種完全不成功的指向某個物體的抓握運動并且出現了一個向前的動作。兒童努力的去抓握一個遙遠的物體。兒童的雙手伸向物體、停止并在半空中搖晃……這時媽媽過來并且幫助了該兒童,此時媽媽將這個動作賦予了指示的含義,情況發生了關鍵性的變化。這種指示性的姿勢內化為兒童的動作。
換句話說,這種姿勢具有了表征的意義。
無論對于表征的產生這一問題持有何種觀點,非常明顯的是,出生第二年是關鍵性的轉折點。已成型的心像讓兒童能夠參與并記住當時并不存在的事物、人物及事件,這就是心理表征。在這一時期,兒童開始反思他們的動作和知覺,并且形成事物之間的符號關系。
表征思維的萌芽
在兩歲末期甚至更早,我們能夠在兒童重現一件事件的過程中看到心理表征,這就是延遲模仿。在這一時期,兒童也表現出更高的客體永久性水平。此時,兒童能夠有系統性的尋找一個藏在看不見的位置中的物體。除了系統研究所證明的之外,我們還能夠在日常兒童生活中看到客體永久性。例如,兩歲末期的兒童發現他們只需要偶爾看一眼自己的母親是否在自己身邊,而更小的兒童則不行。這一切都表明,兒童在18-24個月之間出現了表征思維的轉折點。這一思維的進步在兒童的象征游戲和假裝游戲中都非常明顯。
假裝游戲中的表征
在較長時間以前,學前教育界已經認識到假裝游戲有助于兒童更加健康,并能促進其情感、社會性、認知及模仿能力的發展。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證明這些功能,本章的重點是游戲的認知功能。因為探討的重點是認知與游戲,維果斯基的研究可謂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維果斯基認為,游戲的重要性一部分是因為兒童能夠通過物體和動作的表征功能而學習使用這些物體和動作,由此兒童更加能夠表征的思考。此外,維果斯基認為戲劇游戲的情境及其所擁有的角色與規則體系——誰應該做什么以及在游戲情境中允許參與者做什么——對于促進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兒童渴望一直參與游戲促使他們組織并參與某一團體,且遵守對于游戲者和游戲情境的規定。正如維果斯基的合作者Daniel Elkonin所認為的那樣,動機在兒童戲劇游戲影響其發展的四個基本途徑中處于第一位,在這個能夠極大吸引注意力的游戲情境中,兒童第一次能夠控制住自己最直接的需要與沖動。
其次,從維果斯基的觀點來看,戲劇游戲促進了認知建構與觀點表達。其論據在于選擇的假裝角色——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另外一個人——幫助兒童轉換到另一種思維角度然后又回到他自己的思維角度。此外,對于其他游戲者觀點的重視是設定多個游戲角色與商議游戲關系的關鍵。維果斯基與Elkonin也看到了在對于同樣一個物體創造出不同的假設功能時發生的認知建構。之后,兒童將在學校中運用這些能力來認識他人的觀點,并將老師和其他同伴的觀點看作跟自己的觀點同樣重要。在很多時候,認同多種觀點的能力變得不再表面化而是更加內化,這也促進了反思與元認知能力的發展。這些反思與元認知能力的逐漸發展,包括兒童對于自己心理活動和其他個體心理活動的認知,已經成為“心理理論”研究的論據。
在已有研究成果中可見的游戲的第三大功能在于其能夠促進心理表征,這對于思維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至關重要。在假裝游戲中,兒童開始將物體的作用同它們的物質形式區分開來。最開始,兒童只能在假裝游戲中使用真實物體的復制品。如果這種形式的游戲得以維持,兒童則開始使用替代的物品,這些物品同真實的物品并非很相似,但是能夠代表真實物品的功能,如在制作一碗虛擬的湯時可將一支鉛筆看做勺子。最后,有經驗的游戲者在游戲時能夠隨意支配物體,他們常常會使用姿勢與語言來架起想象與現實的橋梁,如“現在,我正在搬動一個很沉的盒子”。維果斯基理論認為,使用替代物品的經驗使兒童擺脫了行為的限制(感知運動思維),進入了操作思維階段。因為同特定的活動與具體物體相分離,兒童開始能夠用語詞甚至是其他的表征與符號來表現自己的觀念與抽象的事物。
最后,在Elkonin的思維框架中游戲的功能還包括促進兒童行為中“審慎思維”和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為了能夠一直參與游戲,兒童需要遵守游戲的規則,并且持續地監督同伴以確保每一位參與者都遵守規則。在早期的游戲中,這種自我調節體現在兒童的身體活動與語言調整中,如當模仿大象的時候需要重重地走路;當扮演警衛的時候則需要保持不動;而當假裝成一個嬰兒時則需要用頻率較高的、嬰兒似的語言說話。雖然這些并非證明象征游戲需在學前教育階段占據中心地位的僅有原因,但是它們對于證明我們大部分的相關探討非常合理。維果斯基和其他的建構主義心理學家認為,游戲是兒童適應即將在學校內外所經歷的學習需要、社會互動與良好行為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