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61歲的黃女士在短視頻平臺上沉迷于“假靳東”的事件,引起的網民的熱議。有網友表示不理解這種蹩腳的欺騙手段為何也能騙得了人。但事實上,由于平臺上存在著各類群體,包括低、高齡人群及部分信息辯證能力較弱的人,仍面臨著很大的受騙風險。此事就給我們提了個醒,亟需對網絡安全予以重視,避免類似的欺詐事件以新的面目重演。
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騙子的手段也升了級、移了地。誠然,以欺騙手段非法獲取他人財產的騙子一直都有,過去他們慣用的招式是打電話、短信、賣三無產品等。而借助社交平臺出現的新“招式”則變成更真實的模樣,除此次爆出視頻假冒名人謀利外,之前的大媽扮蘿莉、假身份網聊、直播賣假貨等方式也需引起注意。這些手段都是借助網絡的虛擬性來營造“真實“、”“理想”的信息和形象,取得人們的信任,進而順利實施一系列詐騙斂財行動。當前,摸清新套路的運作模式則成了突破的重要關口。
“假靳東”的涌現與短視頻賬號交易平臺的搭橋不無關系。據調查發現,這些“假靳東”號主通過對接賬號交易平臺,溝通下游的賣家,從而造就了一邊擬造形象吸引粉絲,一邊利用直播賣貨形式賣貨斂財的新模式。其中,賬號交易平臺還會抽取5%至30%不等的手續費。事實上,類似的線上非法中介并不少見,其勾連了網絡空間中黑色鏈條,亟需徹查和取締。
為遏制類似的違法斂財行為,相關監察部門需從關鍵處入手,截斷產業鏈,將涉事主體一鍋端。與此同時,此次事件暴露出的中老年群體的上網風險,也要求短視頻平臺賦予中老年用戶更多的關注,調查和了解其存在的認知誤差,從而給予適當的指引和警示提醒。
當前,網絡已然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空間,保護其安全不能再停留在喊喊口號的層面。除了相關監察部門的整治舉措外,平臺也需強化自身內容把控的主體意識,嚴格審查把關,關注弱勢群體,營造讓人民有安全感和溫度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