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我姐視頻,說起了我外甥寫作文的事情,差點吵起來。
我外甥現在上三年級,老師要求能寫出400字的作文,他寫得很費勁。
我姐說二年級是看圖寫話,三年級直接就升級到作文了,還400字,對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太難了。
我說你可以幫他養成寫日記的習慣,那樣能好點,我姐說有些習慣小時候沒有養成,現在來不及了。
幾乎每次我建議她幫孩子養成什么習慣時,她都這樣說,我就有點不高興了。
相比小點的時候來說,的確是難度大了一些,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吧,要不然那些十多歲,甚至幾十歲的人,怎么就養成習慣了呢?
我們的父母受限于當時的環境,沒有給我們養成習慣的意識,我們已經深受其害了,難道還不長見識嗎?
我說我姐,你每次都是拒絕,甚至是排斥,那肯定是不行的,至少要嘗試一下,要不然等到孩子二十歲三十歲時,你肯定還會說要是10歲那會給他培養什么習慣就好了。
然后,我們就結束了談話。
我姐這就是完美主義心理,認為無法給孩子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索性就不開始。
為什么會有這種心理呢?《如何成為不完美主義者》中給出了4個原因:
第一,? 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首先看到的是自身的缺點,然后才是優點。
做什么事情,也是先考慮做不成的后果是什么,而不考慮在做的過程中會收獲什么。
他們關注的是結果,而非過程。
我就經常跟我姐說,你哪怕是進步0.1%,也好過原地踏步,不過她從來不聽。
第二,自卑情結
這類人平時做什么事情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犯錯,因為ta總是會放大自己的錯誤。
比如在群里說一句話,沒有人接話,ta就會想是不是自己說錯什么了,讓大家不高興了。
其實很大的可能性是大家都忙著,沒有時間搭理ta。
第三,對現狀不滿
因為對現狀不滿,所以迫切地想要改變,越是想要改變,就越承擔不了失敗,越是想等準備好了再開始。
現實卻是,根本就沒有準備好的那一天,即便是有,在完美主義者眼里也是沒有準備好,所以,也就永遠沒有開始的那一天。
然后只能假裝自己現在很好。
第四,教育的影響
我們從小接受的是應試教育,一切以分數為準,大家普遍認為,想要好的結果,就要設定完美的目標。
到了社會才發現,很多事情并不完美,比如績效有1、0.9、0.8,大多數公司只要你績效能達到0.8就不會辭退你。
除了以上4個原因之外,更多的是完美主義心理會給我們一種強烈的幻覺,即自己是能做到某件事的,這樣就不用面對自己的無能,或者說是缺點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做某件事,是因為不做就不會出錯,反之就是自己是有能力做的,只是沒有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