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一個詞語開始流行,并漸漸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中最為普遍的現(xiàn)象:“低頭一族”。通過手機網(wǎng)絡來閱讀,幾乎成了大部分人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唯一方式。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開始習慣性的不斷刷新朋友圈,習慣性的點開各個公號推送的內(nèi)容,習慣性將低下頭的地方作為全世界……
到處被WIFI覆蓋的時代,沒有人再像過去一樣擔心流量不夠用。同樣,也沒有人計算過我們究竟有多少時間和記憶隨著流量的消耗而被吞噬。
貼吧,頭條,朋友圈不斷更新,日新月異,我們也在機械的接受者這一切……我們開始習慣了做一個受眾,卻從來沒有靜下心來思考過,為什么只能默默傾聽別人的高談闊論,也沒有想過,這一切距離我們想要的到底有多遠?
當我記不清幾天前網(wǎng)絡鋪天蓋地宣傳的XX事件的主角的時候,我開始反思,通過碎片化的網(wǎng)絡閱讀,我到底收獲了什么?魯迅先生說過,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為了找出碎片化知識的利弊,我不僅僅研究了碎片化的知識,而且還研究了部分創(chuàng)造碎片化知識的作者。以我們每天必須刷新的朋友圈為例。打開朋友圈,隨處可見類似這樣的標題或文字:
“錢跟著哪幾種人走——頭腦靈活的人……”,“讀書學習好與做生意賺錢是兩碼事,書讀得好,生意不一定做得好,做生意需要頭腦靈活多變,想到就要做到”;“多看多想多做,超越常理,出奇制勝”。
乍一看,這些文字都很有道理,但是閱讀之后,對自己的提升并沒有一絲的幫助。什么是頭腦靈活,要想到什么,怎么想到,什么是商機,什么又是超越常理的點子,怎么真正發(fā)現(xiàn)隱形需求,怎樣運用信息不對稱……仔細一想,你會發(fā)現(xiàn)碎片化的信息根本經(jīng)不起推敲,它忽略了最本質(zhì)的方法的東西。
然而即便是類似于“要努力,要學會享受痛苦!”
這樣看似正能量滿滿的文字,也有很大的問題,在某種情況下,這些文字具有一定的誤導性,它會讓你覺得努力和承受痛苦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他成功的條件和方法。王小波就說過:
別人的痛苦才是藝術(shù)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shù)源泉。
所以大部分碎片化的信息都是看似有道理卻并沒有什么用的廢話,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文字垃圾。這種文字隱藏了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只講大家喜歡聽的東西,這也是碎片化信息流行的原因。
檢驗你是否以碎片化閱讀為主流的方法就是你刷新朋友圈的次數(shù)與其他閱讀次數(shù)的比例,這個比例越大,你對碎片化信息的依賴也就越大。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的目光曾經(jīng)受到碎片化的限制,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nèi),自己這種行為一直處于無意識狀態(tài),見識被限制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牢不可破。
進行碎片化閱讀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無意識消遣,一個是浮躁。無意識的將碎片化的閱讀當作消遣,長此以往,人們便會將學習知識寄托在碎片化的知識之上,也就無意識的進入浮躁階段。不勞而獲或者企圖付出極小的努力獲得極大的成功是碎片化時代浮躁的根源。企圖通過閱讀碎片化的知識來增長技能甚至發(fā)現(xiàn)全世界便是浮躁的典型表現(xiàn)。浮躁正是吞噬我們時間和精力的致命敵人。
每個人擁有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和審美能力。但是如果我們不善于利用,這種能力便會退化萎縮。碎片化的閱讀會讓我們這種能力逐漸減弱。碎片化的學習就像灰塵一般遮蔽鏡子一樣,會漸漸讓我們失去明辨是非和審視真?zhèn)蔚哪芰Γ瑫r間一久,會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壞。后來翻開一本好書,你也會缺乏欣賞的眼光。
我曾試圖將通過碎片化閱讀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可是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構(gòu)建起來。舊的信息不斷被新的信息所覆蓋,我也永遠不可能在碎片化的知識之中讀到優(yōu)質(zhì)的信息、深刻的思想和理想的情懷。明白了這一點后,我不再像以前一樣,因為沒有網(wǎng)絡而感到恐慌,如果我還把網(wǎng)絡世界作為寄托,才是令人震驚的事。然而,碎片化的時代,并不總是讓人悲觀。狄更斯在小說《雙城記》的開篇語中這樣寫道。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
碎片化的時代,正是這樣一個時代,可以很美好,同時也可以很糟糕。下面提供的方法,可以讓你不至于因為閱讀了一點點碎片化的知識就吵嚷著毀三觀,即便你不可避免的閱讀了碎片化知識,也不會讓它們僅僅成為你的消遣。首先,你要建立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碎片化的知識不可能作為你知識的根本,不能慰藉你,也不能幫到你。
如果某人企圖從里面獲得什么建設性的人生見解或者知識,那么我只能對他表示同情。我們必須跳出碎片化的給我們的限制,站在更高的位置來審視自己的閱讀和思考。這樣,你就不會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條“一定能讓你成功”的道路。
其次,碎片化有什么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有一段時間,朋友推薦我去看羅輯思維,剛看了幾集便開始疑惑,如果想要獲得某方面的知識并精深研究,為什么不去看專著看論文,難道僅僅是因為節(jié)目演講還算精彩?
但是,既來之則安之,既然在這個節(jié)目上花費了我的時間,何不收獲些什么?于是,我看這個節(jié)目的目的便和大部分人不同,我只是為了了解羅輯思維為什么這么火才繼續(xù)一看。如果因為沒事消遣,就像王小波說的“如果是因為無聊下棋,性質(zhì)和手淫差不多。”
碎片化知識給人的樂趣始終只是表面的,真正知識給人的享受才是深層次的。 如果你通過羅輯思維了解到,這個節(jié)目這么火是因為作者深刻了解并利用了人性的不勞而獲,并且你也開始嘗試著運用這種能力,那么你便達到了碎片化閱讀的目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別指望從碎片化中獲得什么好的人生建議,倒是可以學學商家是如何利用人性將錢從你的口袋里面拿走的。不然碎片化的閱讀會一直成為你的雞肋——食之無用棄之可惜,有道理沒用的廢話。
最后,將碎片化的知識作為反面教材,時時警醒自己。回歸傳統(tǒng)是我們唯一的出路,不能汲取歷史經(jīng)驗的人沒有未來可言。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要讀經(jīng)典》中說:
“經(jīng)典是這樣一種東西,它很容易將時下的興趣所在降格為背景噪音,但同時我們又無法離開這種背景噪音。”
經(jīng)典是我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我們追求真知的價值坐標系。只有站在更高的位置審視自己的閱讀和思考,并通過不斷的閱讀和實踐,我們才能獲得明辨是非和價值判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