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做總經理,29歲當總裁,33歲融資千萬做公司。2010年,創立財經實用成長類圖書品牌“黑天鵝圖書”,2012年,擔任北京時代華語執行副總裁。
現如今,在磨鐵文化集團、喜馬拉雅等業界大佬共同投資與支持下,他與原浦睿文化總編輯張雪松創立了與聞傳媒,聯合內容領域眾多知名策劃人合力打造而出IP品牌“拾用”。作為一個原創知識分享類品牌,簽約了40多位專家合伙人。還親自主持打造了國內首檔真正意義上PGC模式下持續優化的互動性音頻付費節目《思維的精進:搞定你想搞定的人生難題!》。
下面,和我們一起走進更真實的劉Sir。
文丨劉sir ? 圖丨源自網絡
◆◆◆
天真的人,大多能走得更遠
從小到大,也許是因為家中老二的緣故,我比大多數年輕人都活得更自我或者說多一點小自私。我用盡了整個青春在折騰與掙扎,但每一個階段我都有自己的目標,不管它多么的可笑。上初中的時候,看武俠小說、打架、逃學、離家出走……除了學習,什么都做。
高一的時候成績低得離譜,期末考試最高分12分。他們說我是《古惑仔》看多了,“義氣”這兩個字貼在身上一直覺得很酷,當一個牛叉的古惑仔就是我那個年代的目標。大概確實是覺得,人生就應該像港產電影里那樣,靠自己的雙手拼出一條血路。轟轟烈烈,至死方休。于是,我就退學了。
遺憾的是,我沒有跟上有錢的大哥。當小混子的日子并不那么美好,除了打牌、無所事事地混日子,在一個小縣城里真的沒那么彪悍和威猛。退學后的我,無所事事地在家里“賦閑”了半年。實在是太無聊了,父母也不給我錢出去“混”,只好決定去我姨夫的建筑公司拜了做水電安裝的師傅為徒,在16歲生日那天正式開始了我的民工生涯。
在工地上,我半夜兩三點在打混凝土的工地上安管道,下著漂泊大雨爬七八層樓高的塔吊,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累。第一個月的工資我還給自己買了一臺BP機(當時流行的通訊工具),至今,這個號碼被我習慣性的運用于各個賬戶的密碼組合。
我就是這種敢去相信的人,倔強的、執著的,想明白就去做的人,哪怕所有人質疑我,反對我。當時我的家人確實還以為我是在工地上干累了,又想偷懶回學校混日子。我骨子里的天真,到現在都沒有變。不論過去給自己挖過多少坑,也從未后悔。我從一個坑里掙扎著爬起來,又不斷地把自己推進一個更大的坑打滾,這就是我。或許這是我為什么喜歡《盜墓筆記》里“無邪”的名字,也是我為什么那么地喜歡這么一句話:“因為天真,所以勇敢。因為勇敢,所以執著!”不知道那種義無反顧的沖動,在人長大之后還能保留多少,我也因為一直幸慶自己抱有這樣的東西,覺得自己還很年輕。我現在自己做公司,有時候招人,骨子里并不是那么在意年輕人的學歷和經驗,反而更喜歡一個人身上有點天真的勁頭。因為我知道,天真的人,大多能走得更遠。
◆◆◆
理想終是要有的,萬一改變命運了呢?
從想做古惑仔到當包工頭的現實出路,再到有了當地產大亨的志向后,我實實在在地回到了校園。那個時候,我比原來的同班同學低了兩級,學習上拉下的差距已經不止是一兩年而已。
當一個人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時候,專注力引爆的自身潛能將超出我們的想象。我用兩個月的時間把初中三年的落下東西補了回來,再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把高中三年的英語單詞背完、三年的高中數學全部自學完。如果把補習班的高四算上,我兩年跳了兩級考上了大學。
在大學里面,所有的同學睡覺睡到自然醒,但我每天六點半就蹲在了自習室,如饑似渴地泡在圖書館讀商業經管書,自學了商學院本科和研究生的課程。
我覺得人一旦知道自己內心里真的想要什么,所有過程中在別人眼中的苦都是甜的。旁人認為我是在拼命,在我而言每天看到自己的進步,真的是一件很嗨的事。每一個時間點的進步,我都知道這一切離夢想都還很遠,但它是在越來越近,我就很陶醉。所以我特別喜歡后來做出版時與付遙合作《輸贏2》的過程中,他向我表達的提綱挈領的一個心境: “人生本是過程,輸贏有時候并不那么重要!”
不過,即便如此,我也不是沒走過彎路。
◆◆◆
人生不可能筆直前行,但可以少走彎路
大學畢業后,我賣過保險、做過房產中介,幫朋友做網站失敗,平均三個月換一個公司,在理想和現實中做過無數的掙扎。這些彎路從來沒讓我灰心喪氣過,因為總有更好的目標在牽引著我,不斷改變方向,不斷調整羅盤。
我并不相信所謂一帆風順的人生,我覺得所有人在找到自己“正確”的職業生涯之前,都應該去“尋”它,試過一些錯,經歷過一些成長,得到的才更寶貴。
走上出版業之后,我的羅盤才最終在“內容”這個領域定了下來。26歲做總經理,29歲當總裁,33歲融資千萬做公司。在此之間,我先后帶領團隊策劃出版了《自控力》《拆掉思維里的墻》《人生不設限》《羅輯思維》等超級暢銷書……與李開復、時寒冰、宋鴻兵、陳志武、羅振宇、樂嘉等眾多商業名家、知名IP深入合作。我的人生像開了掛一樣,在知識內容的土壤里汲取養分,開花結果。
回顧這18年的苦樂得失,我深知思維和格局對于更長時間軸上的自我塑造有多么重要,找到愿意為之全力以赴的目標與夢想后,能激發的潛能到底會有多大。所謂精進,就是思維與格局上的精進。我看到很多和當年的我一樣迷茫的年輕人,我很想告訴他們:人生不可能完全走直線,但是我們可以少走彎路。
◆◆◆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看完了我的故事,或許你們覺得我在給你們勵志。其實不是。
從事圖書出版十多年,我見證過無數超級暢銷書的誕生始末,我身邊有很多事業做得很好的作者、企業家、老師和同事。和整個中國內容產業的最前端打交道,我始終沒有敢怠慢過自己的成長。而這么多年,我也始終以虔誠的姿態,向每一個創造和分享知識的人致敬。
從這么多年管理工作到現在開始自己創業,我看到很多迷茫的年輕人,在我曾經繞過的彎上糾結,在那些思維的坎上摔倒。創業的成功首先是團隊的成功,我希望我們的創業小伙伴們都愿意敢去相信,都能夠有一個更高的思維框架,激發出自己內在的潛能攜手精進,退則生死相扶,進則舉杯相慶。做才是得到,做就一定能夠得到。基于這個初心和發愿,我想能不能把自己經歷過的、看到過的、領會到的來一次自我總結,也把這些東西分享給我創業團隊的年輕人,再進一步想,能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都從中獲益?或者做這樣一個內容產品,是否對一家原創內容開發與知識IP孵化的公司帶頭人來說,也是一次自己的親自探路與經驗摸索呢?越想越覺得這是一件極具價值的事情。
我們常說“時間是一張網,撒到哪里,哪里就會有收獲”,可是,我們到底該以何種手法撒網,又撒向哪片河域,才能以三分的力氣獲取七分的回報,而不是七分的力氣獲得三分的收獲呢?
所謂精進,首先是我們思維上的不懶惰。知識常常似一團巨大的棉花包裹我們,看似充充盈盈,實則并無實用。甚至降低了我們獲取更多實用內容的效率,產生了事倍功半的負面后果。
于是,我和我的搭檔張雪松先生創立的“拾用”品牌團隊,在喜馬拉雅的平臺上,開創了這樣一個節目。我們希望《思維的精進》要做的事是為用戶鑄造一把鋤頭,而不是提供一片荒雜的草地。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思維的精進》不是為了單純地搶占用戶時間而搶占時間,也不是單純地節約用戶獲取知識的時間,而是在于希望通過提供的知識讓用戶更高效地連接世界,這也是我們創立與聞傳媒時的初衷和愿景,也是“拾用”這個全媒體品牌的核心價值觀。
這就是我,和我做這檔節目的價值。這不是一篇勵志文,也不是一篇干巴巴的知識文。我只想坦誠地分享自己,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也希望這檔節目能夠真正給你一些啟發。
最后,歡迎關注全媒體的知識分享品牌“拾用”,我們一起“讓知識更新成為習慣”,我在“拾用”,我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