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偶爾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沒有什么感覺,因為封皮上的一句話“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讓我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一本描述變態(tài)心理學的理論書,無非就是關于患有各種人格障礙的精神病人的臨床診斷、心理治療以及行為表現(xiàn)罷了。所以這本書一直沒有提起我的興趣,直到有一次去參加一場培訓,老師在引用并推薦這本書時,才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想哪一天買來讀讀,之后就把這件事丟在了腦后。
人與人的相遇相知、相互吸引是一種緣分,人與書之間亦如此吧。有一次去妹妹家,無意間在她的書架上發(fā)現(xiàn)了這本書,隨手翻了翻就愛不釋手,臨走的時候便帶回了家。我的閱讀習慣有些特別:越是感興趣的書,越不會隨便拿過來直接讀,而是先放在書架上,一定要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再一口氣讀完,而最恰當?shù)臅r機一定是我最需要從這本書中得到滋養(yǎng)的時候,我似乎總能知道應該在什么時候讀什么書。對于這本書的閱讀方式也是如此,這本書被我拿回家后在書架上擱置了一個多月,終于在昨天下午,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渴望想去讀它,這才重新捧起這本書,用了一整天的時間細細讀完。
這本書的確如封面所言,是一本關于精神病人的訪談手記,內容收錄了作者訪談過得幾十位精神病患者的的對話過程。如果本書的內容描述是像醫(yī)生寫醫(yī)囑那樣,只是一大堆客觀指標流水賬般的堆砌,也就無法讓別人產生興趣。但這本書的作者卻一直站在這些精神病人的角度,透過他們的眼睛帶著我們重新去領略這個世界,于是,這個世界不再是我們每天所熟知的樣子,而是變成了一個萬花筒一般,每轉動一次鏡頭,里面就會出現(xiàn)新奇的圖案,那些圖案是那樣的真實不虛又變幻莫測,會讓你忍不住一直欣賞下去。
書中所描述的有一半的精神病人,當屬智商超群的天才,他們對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有著深度的研究,有著強大的理論支持和周密的邏輯分析,他們對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的獨到的認知和堅定的信念,有時候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會同作者一樣反而被這些病人的思想所代跑,會認為也許他們眼里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解讀才是一切的真相。
透過這些精神病人的訪談,其實是對量子物理學、佛學、哲學、心理學、瑪雅文明等眾多學科的探討。很多的思想,都透露著先哲的智慧和未來人的思維。這讓我們不禁懷疑,與其稱他們?yōu)榫癫∪耍蝗缯J為是他們比我們普通人更早地探索到了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相。開始讓我去反思我的價值觀,反思我們人類的普世的價值觀,讓我開始質疑:也許真相真的就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呢?
比如,在《最后的撒旦》的案例里,有個繪畫天才的年輕人把自己當成惡魔,他有暴力傾向,他會把惡魔的形象畫滿所有的墻壁,還會把圖案刺到他女朋友的背上。但他的思想?yún)s令人震撼,他認為如果世界上只有善,那就不存在善了,如果世界上只有惡魔也就沒有惡魔了。他說:“人天生就不是純潔的,每個軀殼在一開始就被注入了兩種特性,神的祝福和惡魔的詛咒,就像你買電腦預裝系統(tǒng)一樣。事先注入這兩樣后,才輪到人的靈魂進入軀殼,然后靈魂就夾雜在這中間掙扎著”,他說:“當你面對暴行的時候,你會袒護弱小,當你面對邪惡的時候你才會正義,當你面對恐懼的時候你才會無畏。沒有對比,人屁都不是”他說:“我信奉惡魔,那有怎樣?自甘墮落算什么?我的存在,就是為了證明光明的存在,我不存在,沒有對比,就沒有光明!”
當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病人都有這著高超的智商和深度的思想,很多人還是屬于很明顯的精神病人---有著各種被害妄想、暴力傾向、幻視、幻聽、人格分裂...正如作者所言,他在選擇案例的過程中進行了篩選,這些有著高超智商和深度思想的精神病患者是他有意選擇的結果,所以,大家如果誤認為精神病人都很厲害,那就大錯特錯了。
但作者的一個觀點我很認同:我們每個人都是精神病人,只不過程度不同罷了。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偏執(zhí)和執(zhí)著,每個人都偏執(zhí)地活在自己的價值觀里,這跟精神病人的強迫癥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讀完這本書,讓我的大腦思維變得很活躍,讓我又開始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后悔兩年前考二級心理咨詢師時,理論考試全部通過,但由于兩次都沒有認真準備論文,而沒有通過。而我發(fā)現(xiàn)之前學過又放下的催眠仍然是我的熱愛。接下來除了繼續(xù)考取我的二級心理咨詢師以外,我會找催眠方面的老師繼續(xù)學習探索。
這本書帶給我的啟發(fā)還不止與此,它確實拓深了我的思維、拓寬了我的視野,最近我一直徘徊在物質與精神之間,一直在追問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也一直在追問自己對精神領域進行探索的意義和價值。而這本書卻讓我篤定了自己的人生意義----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我會繼續(xù)深入下去,我相信在那里才能找到最終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