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迎來了“自媒體時代”至今,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互聯網的論壇大概有130 多萬個, 為不同的利益群體提供了以博客、BBS 等為代表的新興網絡輿論平臺。
自媒體是基于互聯網帶來的社會化媒體,由于社會化媒體更加互動,更加快速,充分滿足了每個人都想要發聲的需求,同時其及時性也非常吸引人,因此社會化媒體瞬間擁有大量的受眾群體。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媒介支配的時代。各種新媒介的出現令人眼花繚亂,手機、電腦占據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媒介以其無處不在與無所不能的特性,深深地根植于我們的思維習慣之中,并且成為每個現代人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媒介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甚至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以內容為載體的自媒體的創業形態越來越火熱,像網紅、大咖、自媒體靠直播、視頻等,就是通過自己制作的內容來吸引用戶,從而形成經濟效應。
內容變現的經濟時代我們先要搞清楚麥克盧漢提出最核心的媒介理論其中:“冷媒介和熱媒介”的區別。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里,麥克盧漢提出了備受爭議的“冷媒介與熱媒介”二分法
。
熱媒介的信息清晰度高
接收者不需要動用太多感官和思考就能理解,所以受眾參與度反而比較低。也就是說,熱媒介本身就是熱的,受眾進行信息接收時不需要再做“熱身活動”,例如書籍、報紙、廣播、照片都是熱媒介。
冷媒介的信息清晰度很低
在理解的時候需要調動多種感官,也就是需要受眾把它進行“加熱”才能獲得有用的信息,因此受眾的參與度反而比較高,例子有有聲電影、電視和漫畫等。
“冷媒介與熱媒介”理論的啟示在于,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體驗和行為也有差別。在使用媒介或者要用媒介影響他人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媒介的特點,遇“冷”則“冷”,
遇“熱”則“熱”。理解清楚了互聯網等媒介的本質,就好更好地駕馭媒介,讓它使我們的內容更好的傳播變現。
在信息傳播進入到互聯網時代后,泛閱讀已經成為當下閱讀的主要形式,在這種大背景下,閱讀更多的呈現出碎片化、多媒體化。碎片化,意味著淺閱讀,也就是“熱媒介”
在內容選擇上要更加精準,碎片化還具有時效性和交互性,所以在內容設計上要增加互動環節,提高用戶的活躍度。還有為了增加閱讀體驗,改變單一的圖文形式,要融入多媒體的表現形式,讓內容在形式上豐富起來,增加用戶的體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