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讀書很快、有人讀書很慢;有人讀書雖然多,但好像沒有學到任何東西;有人讀了幾本,但體會很深,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不是一個讀書很快的人,我讀的書數(shù)量不少,我把書分成三類,這樣就保證能夠有一些書讀的比較深,當然讀的數(shù)量也比較多一些。
1、需要大概翻一翻
我拿到一本書,一看這個話題我很感興趣,我會快速地過一遍,如果覺得這本書沒意思可能就扔一邊了,覺得有意思就會繼續(xù)了解下它的內(nèi)容,這種書一般你快讀一遍就能知道它大致的內(nèi)容,你也能判斷出它的思想、結(jié)論對你是有幫助的。但你讀得比較快,一些細節(jié)可以跳過去,如果對某個部分感興趣,我一般會做標記,回過頭會再看一遍。
像文學類的書,某一段的文字比較好,我就畫個框標記上,回來再看。對我來說,書本身的紙張不重要,里面的內(nèi)容才重要。對特別好的書如果想當收藏品收藏一份,我會買兩本,一本我去亂寫亂畫,一本放在書架上不動。
2、需要第二次再看的參考書
有些書讀完一遍以后,雖然放在一邊,但你可能會回過頭來看它,特別是一些參考書。比如我寫有關(guān)歷史文明文章的時候,手頭上關(guān)于中國歷史的書有兩套,一套是中國史,一套是世界史。坦率來講,這些書讀起來趣味性不是很好,我會大概要翻一翻它里面講過什么內(nèi)容,但對一些特別的數(shù)據(jù)、例子我會做標識。
3、需要反復讀的經(jīng)典之作
有些書你讀完一遍以后,你會回過頭來再讀一讀,像一些經(jīng)典的文學著作。很多書不同的年紀讀、不同的時間讀可能會有不同的感悟。
年輕人比較喜歡讀武俠和愛情類的書。小時候讀完后,過一段年紀回過頭來再看的時候感受完全不一樣。是因為它里面講的一些道理需要你慢慢感悟,讀兩遍后你能悟出蠻深的一些道理。
很多人會反復讀一些中國古典書,比如《紅樓夢》。據(jù)說張愛玲在出名以前,《紅樓夢》可能讀了四五十遍,這就說明她每一次讀都有一個感悟。
在西方有一本書大家每一次讀有時候都會有新的認識,即《圣經(jīng)》。林肯總統(tǒng)家里曾經(jīng)沒有什么書,他大部分知識都是來自于《圣經(jīng)》。每一次讀,結(jié)合自己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孔子的《論語》,小時候讀可能未必有很深的體會,到了四五十歲讀你就能理解《論語》中講的很多道理了。
4、消遣性的書
人總要有一些閑暇時間,想懶一懶,哪怕有時候躺在床上,讀一些小說。消遣書讀起來并不是不好,但放松一下還是不錯的。其實有些消遣書里的一些寫作手法還是不錯的。但這種書你讀多了,你思維方式其實是很窄的。
這就是我把我讀的書劃分的種類,就你而言,需要就怎么做到廣泛和高效來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