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下自行車,沿著河邊小道前行,約莫數百步,一片荷塘映入眼簾,此時早已無春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生氣,亦無盛夏“接天連葉無窮碧”的蓬勃,唯余寒秋“池有殘荷掩映秋”的遲暮。
? 與荷塘隔數步相望,感傷之余,多了幾許思緒:為何有的荷葉通體枯黃,耷拉著腦袋,彎曲著,毫無神采?為何有的荷葉雖略呈疲態,但依然不蔓不枝亭亭玉立青綠蒼翠?為何在同樣的時節,差別如此大呢?這三個問題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 霎時間,一句“萬物有靈”點醒了我,這一刻,我不想去探究那生物化學之理,只想任性地歸結于荷的靈在“作祟”。我盯著荷塘,眼中只剩下了兩株荷,一株是枯荷,一株是青荷,它們能夠思考,于是,我將我的問題告訴它們。
? 枯荷說:“既然時節相同,大家都會枯黃,早與晚,沒有區別,又何必保持碧綠,繼續忍受雨打風吹呢?”
? 青荷說:“此言差矣,既然時節相同,大家生命長度相差無幾,那此時應該追求生命的深與寬,即便風吹雨打,亦無所畏懼,如此才不枉此生。”
? 二者爭議著,我默默不語,心中卻已有答案,我認同青荷的觀點,人活一世,頂天立地。不應碌碌無為,不應坐吃等死,而應該向前走,去開拓深度與寬度。人為何有兩條腿?就是為了前行!
? 生命的長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深度與寬度,正如周有光先生,112歲高齡,這個數字,前有古人,后有來者,但又有幾人能如有光先生一樣“人活一世,卻有三世精彩。”
? 觀荷至此,我不在感傷,因為它給了我前行的理由——追尋生命的深與寬,青荷之靈,不懼風雨,人作為萬物靈長,更當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