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合作,比如合伙做生意或者做項目,同學間,朋友間,老鄉間,戰友間,同事間……大部分結果都是項目失敗,大家彼此反目,有可能老死不相往來。為什么這種現象會發生,暫且不深入討論,單就如何合作的問題,我談點自己的理解和體會。
合作的前提是信任
在首席架構師培訓班的最后,楊眾籌會說一句話“建議同學們半年以內不要合作”。因為大家學習中國式眾籌,有熱情,有動力,有資源,很容易去促成眾籌項目,但是對于合作我們還缺一項,那就是信任基礎。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彼此相識之初,大家都是帶著面具,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對方,只有通過一定的時間,經歷過一些考驗或者細節的人性驗證,才能對一個人有個判斷。上面說的老鄉,同學等容易合作是因為彼此熟悉,但熟悉不等于“認識”,不一定酒醉三生的朋友是合作的對象。所以信任的基礎是在熟悉的基礎上經歷事,在不熟悉的過程中通過細節判斷人,然后經歷事。
判斷一個人,我的建議是:年長者不要看他在事業頂峰時,反而是在事業低谷期;年輕人看他的格局,魄力,胸懷,以及對人品進行判斷。
簡單地說:彼此看著順眼,是合作的前提,合作者清濁自知。
合作的基礎是等價
這里說的等價,是指能夠提供彼此對等的價值或者資源,最好是資源的互補。
合伙做生意或者股份制,里面的大小股東結構不同。
一部分都是小股東只出錢,沒有決策或者經營權,只分紅不參與運營。由于經營信息不可能完全透明,運營周期長等因素,會使小股東慢慢的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所以,長期會累積一定的矛盾,最后導致小股東退出,大股東股份贖回,一拍而散。
另一部分是大股東只出錢,小股東中有項目經驗的去運營,大股東不太過問具體細節。這種情況賦予了小股東很大的權利,如果分紅政策沒有達到小股東的預期,為了體現多勞多得和相對公平,他就會用手里的權利從項目中謀私利,最后被發現后,導致合作破裂。
因此,最好的合作就是彼此能夠同等的去交換資源,實現價值互補。也相當于努力的去營造一個圈子,進入圈子的人要能夠提供相對平等的價值,否則不能提供價值的人,即使進去了,也會慢慢的被孤立出去。
合作的結果是共贏
人性決定了我們在合作時,考慮大家都是有私心的。如何能夠實現共贏,用中國式眾籌里面的一句經典語錄“合作項目的成功,關鍵就是大股東讓利足夠多,小股東的篩選足夠嚴”。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核心訴求,舍得和利他是合作成功的前提,然而不可能對于所有人我們都去舍。一是要有個時間點,付出到一定程度,還沒有合作的意向,那就得退出,因為你的誠意不被對方珍惜,沒必要合作;二是合作中必然有矛盾或者摩擦,這個過程需要彼此包容,真誠溝通,方能夠真心的贏得合作方的尊重,尤其是項目出現問題的時候,以理解替代指責,以微笑代替慍怒。
利益分配時,即使按照約定自己都應得的,但仍主動多給合作方一點總歸是好的,其中的奧秘只有做過類似事情的人才能體會到。
互助,共享已經成為了當下新經濟形態下的商業文明,合作則是最好的互助與共享的表現形式。未來是打群架的創業時代,如何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簡而言之:去為自己布局合作的基礎,選擇可以合作的人,合作生態體系有了,其他的都不用愁了,早晚都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