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養成數據走查習慣
看數據是每天都要做的儀式,是整體了解產品健康程度最有效的手段。并且,保證自己是第一個獲知產品健康動態的人,當其他人問到可以反饋具體原因和應對措施,有利于建立團隊信任。
起床前:在手機通過第三方數據工具看一下宏觀指標,例如日活、用戶新增、留存、總收入、總訂單數等。
到司后:用電腦看微觀數據,例如各渠道用戶數據、分時數據、具體收入構成和變化等。
2. 建立數據體系
(1)第三方數據工具:例如GA、MixPanel、Growing IO、Umong,(小程序)微信官方后臺、阿拉丁。
優點:功能豐富、性能穩定、上手比較快,而且可以搜到很多數據分析相關的資料。
缺點:分析維度相對受限,只能對一些通用的行為數據進行分析。-->深入研究工具本身的配置和能力,做個性化埋點,配合一些復雜的篩選和區隔功能,也可以對用戶和行為做出一些細分。
(2)自建:面對個性化業務指標的時候需要自建,行為數據來自頁面的日志系統,業務數據來自自己數據庫。
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充分優化和迭代自建數據工具使用體驗,就需要將第三方工具和自建數據體系混合使用,最大化地提高數據資源的投入產出比。
3. 數據儀表盤視圖
數據展示形式的目的都是保證數據閱讀的效率,盡可能全面而詳細地看到整體數據狀態和變化情況。單個數據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在進行橫向或縱向對比時才有意義。
基于對比出發,去設計自己的日常數據儀表盤,包括:
橫向對比:例如不同渠道、模塊的拆解。
縱向對比:例如按不同時間粒度觀察環比、同比。
邏輯上的對比:例如觀察用戶新增與留存數據的趨勢,通常因為運營活動帶來大量新增時,留存會略降。
不要被動依賴已經設計好的儀表盤,盡可能根據自己的業務和階段性目標做一些個性化定制工作,提高數據閱讀的效率。
這是黃西西的第6篇產品筆記。上課需要做筆記哦,learn from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