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法國現當代繪畫展在成都舉行,早起,天下著小雨,人煙稀少,正是靜靜欣賞的好時間。
來到浪漫主義區,首先就是一副復制的《自由引導人民》(德拉克洛瓦),畫中半裸的自由女神左手持槍,右手高舉法蘭西三色旗,領導民眾奮勇前進,像極了《悲慘世界》里描繪的大革命時期的街頭戰斗。
與浪漫相對應的就是現實,展廳里有多幅現實主義繪畫,比如庫爾貝的風景畫,可惜他的《奧爾南的葬禮》、《畫室》這些名作沒有機會漂洋過海來讓我們一睹風采。
工業在發展,技術在進步,繪畫在寫實方面的追求無情地被攝影所封印。這個時候日本浮世繪傳至歐洲,東方繪畫的寫意成為早期印象派畫家新目標。
繼續向前走到盡頭,印象主義大師莫奈的一幅圓形睡蓮圖映入眼簾。藍紫色向粉黃色基調過渡的水面上,一團團紅粉的荷花漂浮在綠色蓮葉上,仿佛是還未覺醒的夢,看得見在那里,可是又總也看不清。佛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莫奈的睡蓮也許就是反映了這紛繁復雜、糾纏不清的現實世界。
繼而進入新印象主義,即所謂點彩派,與印象主義的區別是其畫作充斥著大量彩色色塊與小點。
然后是象征主義,其中一幅名為《孤獨》的畫作有點意思,一個白袍人獨立于湖邊,湖面上波光粼粼,森林里松濤陣陣,他的身后立著兩棵樹。你會不會覺得既然反映孤獨這個主題,畫一棵樹不是更好?我的理解是,連樹都是兩棵共生,連樹都有自己的伙伴,這是不是反襯出此人更加的孤苦伶仃?
還有一幅《俄耳浦斯的里拉琴》。
這個神話故事的梗概是:俄耳浦斯的新婚妻子被蛇咬死,俄耳浦斯憑著自己彈的一手好琴,讓冥王同意他帶著妻子離開地府,條件是他不能回頭。兩人跌跌撞撞一路向前,就在要逃出生天的那一刻,俄耳浦斯忍不住心頭激動,回頭一瞥愛妻,就在那一瞬間,妻子永遠的墮入地獄……(有一幅描寫到位,可惜不在本次展覽中的畫,見后圖)
話說馬蒂斯為代表的野獸派,一般畫家是擠出顏料在調色板上調配好后作畫,野獸派畫家則是擠出顏料后直接作畫,顏色對比強烈,個性鮮明生猛。遺憾的是,這次送展的是馬蒂斯27歲所作《貝勒島城堡》(下圖),完全看不出其野獸風格。再附一張他的經典之作《舞蹈》。
另外現在的家庭掛畫,很多都是抽象主義作品。對于這類畫作,本身就是抽取和現實相像的部分,留下和現實不像的部分,所以個人覺得欣賞時不必在意畫的是什么內容,因為作者創作背景及表達思想并沒有詳細寫出,所以大部分人看不懂是正常的。
至于什么超現實主義,簡直就是做了一個怪誕的科幻夢。
看下面的畫,畢加索的《靜物:水罐、杯子和橙子》,很多人是看不懂的。壺、杯子、橙子的形狀看得出來,可為啥壺和杯子又畫的一團亂麻?以壺為例,當中的圓圈其實代表著壺底,你別暈,立體主義就是把三維物體的各個面,用二維的畫面展示出來,你就當是繪畫界的腦筋急轉彎吧。
這幅畫的作者是畢加索。老畢的畫嘛,立體主義,感覺比梵高的難懂,可兩人收入相比差得實在太遠,一位是億萬富翁,一位是城市貧民。畢加索是藝術家財富排行前三的人,而梵高一輩子只賣出去一幅畫,價值3法郎。為什么?
有個簡單而殘酷的真相是畢加索會講故事。他知道大眾懂畫的人很少,于是他召開記者會,抽著雪茄講述其中幾幅畫背后的香艷故事,會創造幾個誰也不懂的名詞,會邀請巴黎名流講述看畫的感受……他提前營造了一個高端消費的需求市場,他的畫在還沒有開始畫時已經賣出去了。大部分人的愛好就只是愛好,要花錢去培養去維持,可以叫做“消費型愛好”,畢加索則是把愛好變成了賺錢的職業,這就是“生產型愛好”。
最后的兩幅畫就更是無語了(見后),前者像是花色的地毯,后者像是瀝青刷過的墻面。我在想我們這樣來理解這些作品吧,從文藝復興以來,在繪畫技藝方面,達芬奇理性發展,米開朗基羅感性發展,再通過拉斐爾集他們之大成,從此定下了繪畫界的“牛頓三大定律”。所以,你能夠想象,通過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抽象主義等等各種畫派的進化補充,這個畫界的力學體系已經日趨完美,留給后世畫家的建樹空間越來越小。所以心有志向的后輩們,竭盡所能的在各個方面予以突破,顏色、光線、材質、內容、表現方式……他們或許只是希望,自己僥幸能成為畫界的愛因斯坦而已。
溫馨提示:參觀展覽最好關注微信公眾號“成都博物館”,在里面預約時間,最好是周二至周五(周一閉館),人要少一些,展館地點是成都市天府廣場西側。現場有免費WIFI,公眾號有語音導覽功能,所以即使美術零基礎您也不用太擔心啦。
? ? ? ? ? ? ? ? ? ? ? ? ? ? ? ? ? ? 2017年10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