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武志紅的心理學,聽到一個哲學觀念,心有戚戚然。
要想獲得幸福與自由,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一些事情我們自己能控制,另一些則不能。只有正視這個基本原則,并學會區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擁有內在的寧靜與外在的效率。
2015年,單位經歷了一系列事件,告狀、巡視、紀檢輪翻而來,做為財務首當其沖,準備材料、應付檢查、整改善后,整個后半年過的很不輕松。
當時身體和情緒都跌落到低谷,各種焦慮。想到自己單位的性質和單位經營活動的本質不在一個頻道,檢查機關對我們的要求和單位內部人員的認識觀念又很難調和,我很著急,怕大家認識不到風險,出什么事,怕單位蒙受損失,自己沒盡到提醒和監督職責。
有一段時間總是失眠。
后來聽JT叔叔講莊子時,聽到和上面相似的道理,頓覺開悟。他說:一個成功的人的必要條件:他知道他的影響力范圍在哪里,他不在他的影響力范圍之外的事情上花力氣。
我這樣憂國憂民,卻被大家看成拿著雞毛當令箭,那我是不是有點反應過度呢?就算我的考慮是對的,可周圍環境還沒認識到,不接受,這事兒是不是也不在我的控制范圍呢?
于是我決定做能做的事,對無能為力的,暫且放在一邊兒。
這個決定簡直救了我的命,后來的許多事兒也證明,當初擔心的,該發生的就發生了,有什么后果處理就好了,經過了事兒,大家的認識自然也就提高了。
順勢而為,勢不到的時候,你白費力氣,得到的卻只有無力感。
于是,在工作筆記本扉頁上寫上:每日反省:多余的事,有毒的事,受傷的事,過去到現在對人的控制,動錯的情緒。
傷害我們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事情本身不會傷害或阻礙我們,他人也不會。真正使我們恐懼和驚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們思考它的方式。使我們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們對其意義的詮釋。
鄰家的小孩打破了碗或者其他類似物品,我們會輕松地說:“這件事發生了?!碑斈愕耐氡淮蚱茣r,你也要以同樣的方式作出反應,就像別人的碗被打破了一樣。要把這種認識擴展到那些更令我們牽腸掛肚、后果更為重大的世俗之事上去。
要清晰地辨別你允許什么樣的思想或觀念進入你的腦海。
如果一個人只在力所能及的、不受阻礙的范圍內尋找他的“好”,他的最高利益,他將獲得自由、安寧、幸福、平安、高尚與虔誠,他會為萬事萬物的成就而感恩于神,不會對任何事情吹毛求疵。
人生是一場修行,我的修行之路已經走過了那個階段,以后的扉頁話語應是:將人生視如赴宴,在其中你的舉止應當優雅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