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選了物聯網這個專業起,我就知道未來必在互聯網圈子打拼。大二下開始選擇的路是產品,因為愿意做個綜合體,愿意做個發散點和集中點,愿意從已知變為無知,從無知再成為已知。放棄了保研機會,參加秋招,大廠小廠的面試紛紛落敗。后來去了北京,那個曾發誓絕不可能去的城市。放棄了愛奇藝的運營實習,選擇易到的產品實習。
那時的易到,工作氛圍非常好,加班福利和下午茶福利都很好,新鮮血液不斷流入,老人們也一直虛心地教導著小朋友們。那時樂視有一批人駐扎在易到,易到的組織架構中一直有樂視團隊的一部分,易到和樂視還是很親切友好的關系。那時從uber過來了一批運營,其牛逼之處多到公眾號連推幾篇文章介紹,他們勤勤懇懇地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產品部那幾個月的需求多的接不過來,三個月的版本更迭與以前一年相當。那時司機抱怨的是搶不到單,抱怨的是乘客不付錢。那時乘客反饋的是高峰期叫不到車,投訴的是普通的司乘矛盾。那段時期,是我實習記憶最深刻的部分,是我成長最快,學得最多的階段。那時我說,我想堅持留下來,學習了解產品,學習改進產品。
讀書的時候刷知乎、脈脈和公眾號,遇到互聯網的大事時除了稍作分析和刻意記憶以外,其實心里波瀾不驚。直到很多事情就發生在自己所在的公司時,我才真實感受到互聯網行業不進則退的黃金定律,才體會到從環境擇人到人擇環境還欠缺多少努力,才理解到我不在國企,原來我沒有端著鐵飯碗,原來不改變自己就隨時會受外界改變的牽連。
去年11月底,樂視電視拖欠供應商貨款,輿論指向樂視,致使樂視網的股票連續下跌,易到也隔三差五被樂視的相關話題帶上頭條,在關鍵節點處賈躍亭老鄉用150億拯救樂視創業板,危機慢慢緩和,各行業繼續觀看樂視七大生態的走勢。而易到這邊,年前毫無征兆地,資金突然緊張,司機賬戶提現受限,司機開始抱怨,初期接單量數據依然保持,可能司機認為只要再等等就好了,我那時也是這么想的。年后回去,發現提現依然有限制,問題持續到了現在。
這段時間,常有司機組隊來總部解決提現問題,前臺的幾位保安大哥時刻保持警惕,不放任何一個陌生人進門。在司機活躍的QQ群和微信群里,天天都有抱怨的,出主意提現的,勸架的,說要去滴滴神舟的。慢慢地,司機不敢接單了,司機活躍數也出現了持續的明顯下降。下降初始,恰逢網約車新規落地,美團在南京上線打車業務,易到車主端較少的運營活動等等,干擾因素太多致使我們自己也暫時解釋這個現象為“正常波動”。”
后來大概是3月份,神舟派人冒充易到官方大量發布謠言,再次觸及司機群體的輿論點,司機群內瘋狂轉發,逼走大量忠誠司機。之前聽說滴滴內部有做一款產品專門對付易到,但是觀望近期的情況后不打算上線該產品了。前兩周,新浪科技發布消息稱易到創始人周航徹底離開易到加入順為資本,也就是樂視死對頭小米。各個科技大號趕緊跟頭條,紛紛捧著爆米花坐好準備看戲,每篇文章都有對易到現在的感慨,對易到未來的揣測,措辭生動,導向鮮明。
今天在大廈周圍,大大小小起碼停了15輛警車,到了公司發現好多的警察蜀黍,有的同事說他們是來調查易到被抹黑的事情,有的同事說是接到了司機不能提現的舉報來處理。這個我倒也不知道,只是我竟然比想象中要淡定很多,可能是相信事情總會解決。今晚大概7點,騰訊科技發了一篇報道,說周航正式回應易到資金緊張的問題,解釋稱樂視挪用易到13億資金,吃瓜群眾見狀說周航甩鍋給樂視,標志著大戲正式邁向高潮,司機說樂視像要來接這個燙手的山芋了,易到應該快能正常提現了,講真還是愿意拉你們易到的訂單。脈脈匿名區,意料之中的是,易到員工和樂視員工展開口水大戰,易到說是樂視帶隊走歪路,樂視說沒有自己易到早就沒了,現在挪用自己控股的易到的資金救救隔壁樂視體育和樂視汽車無可厚非。
晚上9點過,樂視生態在微博上發文說周航過河拆橋,樂視員工評論說周航此舉是為了做給新東家小米看,名曰投其所好。航叔是個有情懷的人,早已實現了財產自由,”投其所好“從何說起,如果告知公眾的是一個事實,那么樂視當初敢控股,怎么就不敢解決呢。
在提現問題發酵的時間線上,事情時而瑣碎時而爆炸。它們無關具體的產品功能,而是一家企業真正要活下去所必須面臨的困難。而這些絆腳石中,最大最滑的一個就是資金緊張,不論是誰把這塊石頭放在路上,它終歸是出現了,也終歸具備左右產品存亡的能力。
作為一個應屆畢業生,毫無預兆地經歷著一切,說實話,我會后悔沒有早些離開去尋求其他的路,我也后悔沒有更多地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致使現在面臨被動選擇的局面。但另一方面,我竟然覺得慶幸,慶幸自己這么早就走過這種下坡路,慶幸我終究還是坐上了我不敢坐的過山車,甚是驚心動魄。臨近畢業,我看過很多機會,可是都被不同的高人K.O.,這才發現自己在北京被秒成渣。
我常常說,生活中工作中面試中,我總是知道問題是什么,但是我好像沒有使勁給到出題者想聽的答案,因為難點在于,不同的出題者處在不同的領域,考試重點不一。對我這個沒法對學術投入熱情的人來說,早點出來工作接受打擊也未嘗是壞事,而這份實習正好經歷著網約車格局的又一次洗牌對我也算一種見識和成長。當務之急是完成雙專業畢設,而不是繼續找工作,這個節骨眼好像開不起大玩笑,工作可以再找,機會不論大小但至少是有,畢業如果出問題,是以找不到工作為代價的。
經常會聽到前輩告訴我,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貌似是個悖論。因為努力才會產生選擇,而選擇會決定你下一步的努力。努力和選擇,不是一個糾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而是一個先后順序鮮明的問題。對每個有意識的個體來說,出生那一步的”選擇“已經敲定,那么從我們開始的一定是”努力“。以努力開頭,創造選擇,以選擇為每個轉折點,繼續努力?;ヂ摼W大波大浪下,企業hc收緊的情況下,我的選擇不佳,其實是因為我的努力不足。
我想產品的思維可以培養鍛煉,潮流的技術可以鉆研自學,但是這樣難得的經歷貌似不是人人都愿意身臨其境,而我,因為不夠決絕,不夠努力,所以不可幸免地,別無選擇地身處其中。
這趟過山車,在我波瀾不驚的生命里,制造著驚嚇,也輸送著收獲。閉著眼,聽輿論四起,謠言流傳,警笛鳴叫,有人說所有事遲早會結束,還有忠實者盼著回局和復蘇。何時才真正終止,不在我的考慮范圍。
但在決策和觀望之中,我也好像真的明白了,要想不被環境所毀滅,就必須折磨自己來應對一切,因為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永遠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