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一個月前,我決心重啟自己的寫作之旅,并把寫作視為我的第二職業,長期加以堅持。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思考近幾天寫作的主題和內容。有輸出就要有輸入。通過這段時間的寫作,我發現自己在一些寫作方法和素材積累上嚴重缺乏,于是看書就成了必經之路。我懷抱了一堆有關寫作和讀書的書籍回到家,正發愁從哪一本看起的時候,一本書的外封上提出的幾個問題讓我眼前一亮。

問題如下:

至今讀過的書,你還記得多少?

說出自己的喜歡的書很容易,但你能答出如下問題嗎?

這本書講了什么?

你最喜歡書的哪一部分?

這本書對你有什么影響?

它的優點又在哪里?

看完這些問題,我信心滿滿地拿出一本剛讀過沒幾天的書,嘗試回答這些問題,卻發現自己一臉茫然。全然不記得書中講到的重點。我開始對自己以往的讀書方式產生懷疑,同時也非常好奇書中到底講了哪些關于讀書的內容,是否會對自己有幫助。

這本書叫做《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書名本身已經擁有足夠的吸引力,然而當我翻看之后發現內容比題目更能引人關注。

書中把讀書的過程分解為,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活用等五個環節,制作讀書筆記貫穿于每一個環節當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功用。

書中把羅列購書清單列入讀書的方法過程中讓我比較意外,作者給出的理由是“要培養帶著目的去讀書的目的意識”。仔細思量,選書和購書的確是讀書前認真準備的活動。和其他一些小件商品一樣,我們在購買圖書的時候,很容易在外在營銷的攻勢下沖動消費。我們的心理無非是“也就幾十塊錢,買過之后不想讀的話損失也不大”。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這種情況增多的時候,我們會有一些心理壓力,買過那么多的書,卻都成了擺設,而且在其中基本找不到自己心儀的書籍。

所以,為了改變這種毫無目的性和計劃性的購書方式,我們需要建立新的有效模式。《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在讀書筆記中填寫購書清單。購書清單中的信息包括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那么,我們該如何收集這些圖書信息呢?“不管是在瀏覽報紙和雜志廣告時還是在書評、地鐵廣告、書籍的卷末廣告和新書發行的傳單里發現了好書,都要隨時記錄下感興趣的信息”。這樣的話,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現自己想讀的書,并記錄下來。有時候,我們只是單純從媒體上看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和人物,并不知道具體哪本書會涉及到。這時,也需要記錄到筆記本上,當做隨想筆記,時間合適的時候可以來到書店查找相關主題書籍。

一言以蔽之,“只有從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購書清單”,進而買到真正想讀的書。

接下來是讀書和記錄環節。《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把這兩個環節截然分開,先是通過折頁和做標記的形式明示重點內容,再開始做讀書筆記。作為一個“重度強迫癥”患者,我無法容忍把書折出那么多角,簡直“有礙觀瞻”。所以我傾向于邊讀書邊做筆記。

書中提到的“蔥鮪(wěi)火鍋式”讀書筆記讓我印象深刻。“蔥鮪(wěi)火鍋”指的是蔥段金槍魚火鍋,是一種“以蔥和金槍魚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蔥段屬于配菜(非調料)。之所以被稱為“蔥鮪(wěi)火鍋式”讀書筆記是因為這種筆記中摘抄和評論并存,并且前者和后者的關系就像是魚肉和大蔥的關系。

其中,摘抄的是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用“Ο”表示;評論則是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用“☆”表示。

相信大家對摘抄這件事有一些抵觸。看到摘抄兩個字,首先映入腦海的是大量的文字書寫工作——想想手都疼。我也有同樣的感受,但當我堅持這個習慣讀完一本書的時候,發現自己對這本書中重點內容的印象大大加深。也不會出現像本文開頭描述的尷尬局面了。如果在摘抄過程中遇到比較多的文字,對非重點部分可以簡寫,著重突出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除了摘抄,評論也必不可少。正如書中所言,“人并非無所不知而去發表演講或者出書,而是通過演講和出書讓自己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某一領域內的專家。”所以,當針對摘抄的重點部分發表評論的時候,我們會組織語言,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即便發現提出的觀點有些模糊,自己也會積極地深入思考。說不定,這些評論就會引發一篇原創文章的誕生。

筆記中可以記錄摘抄和評論,也可以記錄日常中瞬間的靈感、他人的書評、新聞報道等。這時,讀書筆記就變成了“思想的倉庫”。當重新瀏覽的時候,“倉庫”中素材就會成為某種思考的線索,成為原創思想的來源。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活用”環節還教會了我如何用讀書筆記解決生活中的煩惱和問題。例如關于如何跳槽的問題,我就可以選擇三本與“跳槽”、“職業規劃”、“職場選擇”等主題相關的書籍,熟讀并做讀書筆記,將三本書中提到的相關觀點整理出來,讓三本書相互“爭論”,最后由我自己來做評判。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補充一點關于網絡媒體資源運用的問題。《如何閱讀一本書》多次講到從報紙、雜志等傳統紙質媒體中摘抄、裁剪重點內容,這在傳統媒體興盛時代,沒有任何問題。然而現如今是網絡媒體的天下,電子閱讀成為不可逆轉的大勢。我們更應該考慮如何運用網絡中(包括移動終端)海量的有用信息。我現在在做的是,當在網絡中遇到有用的或感興趣的碎片化的信息時,我會采取截屏或者收藏的方式保存,并安排時間統一打印,并粘貼在筆記本上。這樣顯得有些麻煩,但能夠保障重要信息不被遺漏,讓筆記的內容更加豐富。

不過,我所說的這一點是雞蛋里挑骨頭,無法掩飾這本書奪目的光輝。

在這個碎片化閱讀泛濫的時代,深度閱讀顯得尤為重要。當我們通過這種閱讀方式建立系統化的知識框架時,所有碎片化信息都會融入其中,為我們所用。所以,我們的演講有了更多有趣的素材;我們的文字作品變得更加豐滿;我們制作方案時的選擇性更具多樣化,案例也更加翔實。這本書就在“手把手”地教給我們如何深度閱讀,同時也在提醒我們思考,如何在這個喧囂、快節奏的時代守護一方安靜的思想沃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