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現在的新聞人,因為有平臺,所以發聲更容易。新聞工作者"懷疑一切"沒有錯,這是應有的一種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但要學會科學地懷疑,我們可以不迷信權威,但不得不相信真理,懷疑,不應成為我們傲慢、自負、顯擺的理由。
? ? ? ? ?記得有人講過:記者筆下有財產萬千,有毀譽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關天。新聞報道,要少一些結論和概念,多一些事實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說教,多一些真情實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鮮活事例,只有真正多一些沾泥土、冒熱氣、帶露珠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動群眾,贏得信任和支持。
? ? ? ? 需要提醒的是,廣大新聞工作者不要老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不要把自己當成裁判官。新聞媒體要容得下下同意見。有人說,對媒體的容忍有多大,這個社會的進步就有多大。反之亦然,新聞媒體對群眾意見容忍有多大,存在的價值才會有多大。千萬不要以新聞媒體、新聞人的身份去綁架群眾,千萬不要以為自己永遠不會錯,你不是神,畢竟神有時也會錯。
? ? ? ? 新聞人一定要有良知和道德,何為道德?康德說,尋求動機!
? ? ? ? ? ? ? ? ? ?一一讀柴靜《自由,就是對何謂正確不那么確定的精神》有感
? ? ? ? 2.讀完此文,心里堵得慌。文者,貫道之器也。作者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教育,無可厚非,但全文充斥著灰色的基調,未免有些偏激。如果只看到黑暗、負面,看不到光明、正面,雖然講的事情是真實發生的,但這也是一種不完全的真實。正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盡管這一葉、這一點確實存在,但總體上看卻背離了真實性。
? ? ? ? 作者對教育的憂慮,對一些現象的深刻揭露,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把握一個度,不能為取悅受眾而失向,不能主觀臆斷而失準,不能為吸引眼球而失真,不能為過分渲染而失范,不能為刻意迎合而失態。宣揚真善美,依然是教育的主旋律。教育總體是成功的,畢竟人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毋庸諱言,教育是有問題,但改了就是,沒必要危言聳聽,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喪失信心。作者列舉的一些問題,不單單是教育問題,有的是人的本性問題(比如趨利避害),有的是工作方法問題,有的是社會環境問題??需要我們保持清醒、辯正看待,否則就會鉆牛角尖、走入死胡同。
? ? ? ? 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問題,解決起來有一個過程。很多時侯,我們光有滿腹牢騷、一腔熱血沒有用,不妨來個換位思考,如果這事兒我來管、我來辦,情況會好嗎?如果每個人都這樣經常想一想,我們就不會固執、偏激,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溫暖和諧、純潔如雪。
? ? ? ? ? ? ? ? ? ? ? ? ? ? 一一讀野夫《殘忍教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