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車ofo在引起資本熱潮之前經歷了些什么?

今年下半年,資本寒潮下共享自行車成為投資界黑馬,各大風投基金與投資人紛紛將視野轉向這個被號稱為出行領域最后一塊大蛋糕的自行車風潮。

而在這股風潮中,小黃車ofo作為先鋒者,憑借出色的創業團隊與明確的運營方向,更是贏得了聯動半個TMT(Technology Media Telecom)創投圈的資本方關注。那從北大校園1.0到面向全國數百所高校的項目落地2.0,至今,進軍城市服務領域的“大城市共享”3.0,小黃車ofo經歷了些什么?這個現象級創業領域的先行者團隊是如何實現“大干一票”的目標并引領了全國街頭新風尚的?

等等,你說什么?小黃車是什么?

嗯,對于處在繁華商業中心的廣州高校學子,至今騎行過小黃車的并不多,盡管在今年十月中旬,小黃車已經布局21省市,落地超過200所高校,包括廣東地區的廣州大學城(覆蓋廣工、廣中醫、華農等)、深大等。如果你還沒親眼見過小黃車ofo,請看下圖:

小黃車ofo統一模樣,官網截圖

從官方創立時間而言,小黃車ofo共享單車是全球首個以無樁停放方式實現單車共享的出行解決方案。小黃車ofo單車共享項目由北大創業團隊發起,從北大出發,布局全國高校,到11月中旬正式面向城市公共服務領域,以環保、共享理念為基礎提高校園及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效率。

對于普通使用者而言,ofo最直觀的互動方式便是:只需下載一個不到10 M的APP,交99元押金(隨時可退),成為用戶,在遇到小黃車并想使用的時候,掃二維碼獲得使用密碼,便可擁有每小時1元的單車使用權(校園內暫時2元封頂);當然,如果你是自行車分享者,那你是可以享受終身免費使用權的。

回歸本文意在分享的主題,如此現象級資本界寵兒是如何練就的呢?接下來我們將圍繞創業團隊與項目帶你走進認識這個引起新一輪街頭風潮的ofo。

ofo由3名北大碩士生發起,現核心成員為5名北大學子。這5位北大學子來自不同學院包括光華管理學院、教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經歷:2009年加入北大自行車協會。因為對自行車運動的熱愛,幾位北大學子結緣相識。2014年,他們在雙創熱潮下選擇了以自行車為內容的創業項目。

不過現在ofo呈現出來的單車共享模式并不是一開始就確立下來的。2014年ofo初創之時,基于團隊在青海支教時發現自行車騎行與旅游結合的可能性,團隊首先選擇了做騎行旅游項目,但是騎行旅游項目有兩個明顯短板:第一、裝備資源需要團隊自行籌備;第二、項目的受眾市場相對狹窄。初創騎行旅游項目期間團隊嘗試過開拓熱門旅游路線,到臺灣島騎行環游、在青海湖期望做一個爆款騎游項目等。直到騎游項目將初創期投資方的100萬資金耗盡,僅剩400的時候,團隊開始重新打量項目方向。

輕描淡寫不意味著重新打量方向是一件簡單事情,過去一年賣力付出期望有所建樹的項目似乎即將付諸流水,這幾位優秀的北大學子內心當然不愿止步于此,他們掩住內心的部分失落,從現實的挫敗中回過神來,專注討論共享單車的項目方向。

接下來的6月份,就出現了以下兩篇一時成為北大校園圈熱門話題的公眾號推文(當時也經校園官微推送):

從構想到現實,有多遠

他們以“借”來的100萬資本進行了項目的轉型,基于自己的單車容易丟失甚至被偷及找車不容易的事實考量,在校園進行了數據調研后,團隊確定了現有的共享自行車解決方案。從北大校園出發,團隊向師生們征集2000輛自行車,以提供校園3萬師生使用。征集的自行車會被統一改裝、上牌號、重新上黃色油漆標志,貢獻出自行車的師生們可終身享受免費使用權,而其他師生只需象征性付費(每分鐘0.01元,每次使用2元封頂)即可使用小黃車。

干一票大的、以北大人改變北大人、讓北大人隨時隨地有車騎的口號充滿著熱血青春的意氣,2000輛自行車及合理的痛點切入,讓小黃車迅速在北大走紅:自投入使用后不到40天,便有超過20,000北大用戶注冊認證。然后,小黃車陸續攻下人大、北航、農大、北交、礦大、北科、地大等七所高校,2015年12月ofo訂單量接近2萬。

在北京高校成功落地、運營,小黃車獲得新的資本青睞。因此ofo在經歷了創業初期商業模式的探索后,進入第二階段,成功商業模式的復制。在2016年春節之后,獲得A輪融資的ofo將業務向北京20余所高校拓展,并延伸至武漢、上海等城市校園。

然而春節之后四個月的拓展并沒有獲得實際的訂單增加,團隊成員發現了一個戰術失誤:多學校投放,但每個學校投放量并不多,導致每輛自行車使用頻率較低,

「200輛車的時候,1天1輛車只被用兩次,500輛車的時候,1天1輛車就能被用4次,相當于200輛車一天只有400單,500輛車就有兩千單。」

因此他們轉而將重點放在8所學校,集中投放自行車。今年五月,ofo憑借由2萬訂單量上漲到8萬訂單量的項目成效斬獲B輪融資。

借高校開學季之好時機,向全國各大區進軍,9月份ofo日訂單量達到40萬,至今在21省市200多所高校落地。值得一提的是,拓展業務期間,武漢地區落地,團隊成員考慮到武漢大學坐落在山上有安全問題,因此一度將湖北大學作為突破口,但后來發現“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效果并不理想,最終決定以名氣更大的學校出發:正式在武漢大學投放自行車。后來成都落地時,團隊首選在電子科大投放自行車。

今年8、9月份共享自行車領域已成為明顯的風投熱點,至今ofo項目正式啟動“城市大共享”計劃——從面向校園到面向全國各城市的服務計劃,并進入創業項目第三階段:產品迭代與服務優化,解決項目短板階段。

滴滴方的加盟,使得ofo加速前進;當然在同臺競技的mobike和后來新玩家的攻勢下,ofo唯有專注而用力地前進才有可能成為最后一統國內共享單車界的“滴滴”,進而實現主要創始人之一戴威口中的目標:終有一天我們的ofo會像google一樣影響世界。



什么?下一個google?ofo創始人戴威的信心來自哪里?

嗯,單純看ofo自行車共享項目,它最初解決了校園兩個小而大的痛點:小,是因為它提高的1公里之間的效率,小得輕易讓人覺得這是一個不能夠用更多行動去改變的狀態;大,是因為它不僅覆蓋了百萬學生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問題,還有助于提高校園低利用率或僵尸自行車(閑置資源)的效率。

至今已將服務范圍延伸到城市領域的ofo,有望影響千萬市民(而且集中在最活躍、注重生活質量的消費群體)的最后一公里出行,解決全國3億低效使用的自行車存放問題(ofo有部分自行車是回收改造的,現在個別地方政府也有類似行動)。ofo乃至其他共享自行車平臺可與各地政府的PPP項目(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實現政府逐漸退出供給,市場供給模式成為公共自行車的大趨勢。(當然,同臺競技的mobike與其他新玩家會不定額分羹)

兩個痛點,加上天時(現在大家養成了利用移動互聯網解決線下問題的習慣)、地利(政府總體鼓勵支持)、人和(短途代步需求大),可以引起資本方的關注,而之所以成為熱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共享自行車聯網后,自行車將成為低成本的流量入口(使用自行車1元/小時)與高效的消費者信息收集渠道。(當然資本方不排除刷PR及其他目的的)

最活躍的消費群體信息,LBS數據掌握在手

無論是ofo本身,還是其他競爭對手,基于地理位置系統分析獲得的消費者(未來消費主力軍的大學生群體、現在的高消費活躍群體城市白領等)日常作息時間點、娛樂傾向等數據,都將成為商家后續服務推薦的理想分析源。

以上看來,共享自行車平臺可以實現的不僅可以帶動騎行代步的潮流回歸,更有數據資本撬動沉寂已久的自行車行業、衣食與健康領域的新一輪合作契機。

那ofo這個明顯帶有共享經濟生態效益的項目是哪些資本界“伯樂”捧起來的呢?

直接看圖:

A輪時間做了修正,來源:鳳凰科技

事實上,ofo以騎游為核心產品的創業項目首先也是從唯獵資本(Willing Hunting Capital)獲得第一筆投資的。作為北大校友,天使投資機構唯獵資本創始人肖常興為騎游項目投入了100萬。2014年末,項目周轉中資金已被耗盡。抓襟見肘之際,團隊再次向唯獵資本尋求融資。而第二次獲得100萬融資之后,戴威團隊重新進行了項目打量,決定從自行車共享方向去做。

自2015年9月起,ofo開始了升級打怪獸模式,在新投資的助力下,加速攻下各高校市場。

上圖創投機構不認識?不要緊,對比一下這些創投機構與投資人的歷史成功項目,你就知道他們的陣容有多強大了。

比如說金沙江創投,其合伙人之一朱嘯虎(對接ofo項目的投資人之一),業界稱其為“獨角獸捕手”,曾領投滴滴、51talk、餓了么、小紅書等真格基金,嗯,創始人為新東方合伙人徐小平、王強等,曾投資世紀佳緣、聚美優品、大姨嗎等;中信產業基金曾力挽狂瀾支持餓了么與美團的燒錢補貼大戰;美對沖基金Coatue Management今年5月參與了滴滴30億美元的融資計劃;王剛經典數據標簽是三年將80萬變為100億的滴滴投資人;Yuri Milner(尤里·米爾納)更是重量級中的重量級投資者,他低調但仍光芒萬丈,被譽為硅谷投資圈的最亮明星,成功投資Facebook、美國團購平臺Groupon、Twitter、Airbnb、阿里、小米、京東等。

驚嘆以上投資陣容的同時,回顧這些資本方成功投資的企業是如何改變我們現有的生活方式,不難想象ofo及其同臺玩家們引領的共享自行車平臺將在未來兩年對整個社會出行方式可能產生的影響。


從構想到現實,ofo創業項目的落地與發展過程構建了一幅清晰的圖景:那些忽然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新鮮事物是如何被打造、如何從0到1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的。

ofo創業團隊

無需太多復雜模型,熱愛生活,尋思改善生活的方式,決心去做,說不定下一次“干一票大的”不僅僅是“2000名北大學子”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前陣子發現福州大學城這邊多了很多小黃車,大概就像下面這種(下圖為ofo 3.0版,福州大學城這主要還是舊版)...
    Mass_Miss閱讀 3,173評論 3 8
  • “終日忙碌只為饑,才得飯來又思衣……”平時很多事情需要處理,總是被困在家和單位。 到了周末,才有時間出來轉一下。我...
    善護念之合一閱讀 600評論 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