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微信圈發了條信息:“我不太去揭穿一個人的吹牛,因為TA太急需別人的認可。”
對此,我深以為然。
畢業后,因工作的關系接觸過許多人。
01
最開始是相對簡單的地產設計師圈子。
大多優秀的設計師心思都比較單純,因為他們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自身水平上,而且必須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
因為這個行業真的無法摻假,你把自己吹上天,作品一出來,立即見分曉,很難糊弄。
那時,我們組里有個剛來的男生,入職時是資深美術指導。正常來說,審美、設計水平應該不錯。
他的簡歷,看上去特別漂亮。
可后來慢慢發現,在實際工作中卻難以勝任快速的工作節奏,并不像他說的那么厲害。
正常的上班時間里,他幾乎不開展任何工作,都是在磨蹭時間,或是假裝忙。
問他,他回答:“我晚上回家做,肯定不耽誤交方案。白天辦公室里人多,我得在安靜的環境下,才能出好作品。”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習慣。
所以,只要不耽誤項目進度,也沒人會說什么。
沒多久,便顯露出一個問題:他提的方案,永遠都看著似曾相識,甚至是直接拿圈內其他設計師的方案,只換個logo;或者是把其他項目的核心思想拿走,稍作調整,換湯不換藥。
“這個方案看著有點眼熟啊,和某項目xx做的很像啊?”有同事問他。
“哦,xx抄我的。”
他并不解釋太多,但顯然這是很沒有邏輯的對話。
如果較真兒下去,可能場面就會不好看。
02
地產企劃圈很小,明明就是他抄襲了別人的作品,結果對方卻被他反咬一口。
大家也不說什么,不過誰都心知肚明。
原來,他在公司里不出方案,不是因為需要安靜的創作環境,而是不方便翻資料抄襲。
所以,遇到需要即時提交方案的項目,他都以自己手里有活兒而推掉。因為這樣最容易體現出設計師的基本審美水平。
后來,大家在一起聊天,才知道他求職時的簡歷有很多造假,大多看上去不錯的方案都是別人的。
其實,去翻看、學習其他案例,有可能會啟發你的思路,是很正常的事情,光明正大去做就好了,不用遮遮掩掩;重點是你不要照搬,或抄襲核心思想(類似洗稿的做法)。
他這樣做,無非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覺得他很厲害,同時薪資也談的高一些,可謊言卻讓他誠信一落千丈。
盡管你想表現的比真實的自己更好,但真誠仍是最大的魅力。
03
也是因為工作的關系,認識了小左,當時都在做別墅、大平層項目。
優美的環境、高端的氛圍,接觸的客戶大都是社會上經濟優渥階層的人士。
要知道,參與賣豪宅,和買不買得起豪宅是兩個概念,見過世面和聽過世面也是不同的。
不過從這以后,她便從內心也把自己歸類為高端消費人群了,但了解的人都知道真實情況,她也不好自我夸大的過于明顯啊。
然后,她云淡風輕的說:“我特別不喜歡什么別墅豪車的”,以此來表示內心并不注重物質,劃分自己的與眾不同。
最初,別人以為她是真的看透人生,即便窮著也無所謂。
可慢慢的,才了解到她那些話里,滿是酸酸的仰慕之情。
她的真實情況,就是一個正常普通人的打工生活。
剛剛搬離城中村沒多久(無歧視)、每天坐公交地鐵上班,最近拿著上家公司的裁員補償(5萬左右),剛買了臺代步車以便工作。
其實沒人會去說她好或不好,畢竟更多人都只在乎自己的生活。
04
不過她呢,不動聲色的在社交平臺向陌生人炫耀,虛擬著自己的“高尚和光環”,充當著別人的人生導師;可她自己的生活還一地雞毛,都還沒搞定呀。
再時不時的教別人,如何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又拿自己當例子,教別人如何對付職場中的“壞人”。
可她在職場中還是個基層員工呀,自己在本職工作中都沒什么核心力啊,誰會無聊到去陷害她啊;再說,職場中哪有那么多“壞人”啊,她大約是有“被迫害妄想癥”吧。
并不是說追求物質是絕對正確,也不是說美化自己是不對的。
只是你明明有欲望,明明很虛榮,只是因為自己達不到、買不起,卻裝的好像沒欲望似的,同時轉臉就去別處“虛擬自己早已擁有這一切”,獲得不了解你的人的點贊。
這種行為最深處的動機是源于自卑,希望別人能夠從這些她制造的假象中,來高看她一眼。
網絡給了她表演型性格的舞臺,可事實上呢,能把自己過好、誠實的認識自己,就不錯了。
何必動不動的亂教別人,又有誰有資格對別人指點人生呢?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你強裝的云淡風輕,不過只是佯裝自己早已擁有一切。”
05
大多人都不會去揭穿這類人的夸大與作假,Ta們只是急需別人的認可,這不過是一種無知的虛張聲勢。
Ta們往往內心是覺得我沒別人好,才會不停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試圖證明自己的價值,從而得到他人的認可;在心理上達到理想自我的境界,獲得別人的關注。
人的天性里自帶“自我夸大”的屬性,凡是跟"我"有關的,都給安個光環。
然而,真正擁有的人,才華或財富已是常態,并不覺得值得夸大、吹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