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時間:2014/11/06
今天是學校的畢業典禮,人來人往,好不熱鬧。而博士第四年的我也難免在這個日子被身邊的同事“催畢業”:“你第四年啦?啥時候畢業?”
是的,在香港,博士第四年意味著進入了最后沖刺,因為即使是本科學歷開始攻博的,四年結束也可以畢業了。只是能否四年畢業,則是要老板點頭才能決定的事情。我對于這個問題早已習以為常,每每被人問起,我總是很淡定地笑笑:希望快了吧。
事實是,我明年確實可以畢業了。但是,如果我真的選擇了學術這條道路,我也許會希望自己晚一點畢業。這一方面和我的專業有關,另一方面也和我的讀博經歷有關。而且,我內心覺得幾年畢業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因此,如果有正在擔心自己畢業晚的博士新生,我希望他們能看看我的一點分享和勸告。
我做的專業是個交叉學科的新興專業。這意味著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新的技術,方法,同時也意味著你可能要面臨更大的風險。我剛進實驗室時,和我做類似方向的只剩下一位師兄。很遺憾的是,師兄看起來和我一樣迷茫。沒有成熟的實驗方法,沒有完善的實驗流程,一切都靠摸。是的,我著實摸了起碼兩年,才把基本的方法論和思路打通。
博士初期的我很難接受這樣的生活,在一年半的時候,我非常嚴肅地考慮退學。但是我最后選擇了堅持。我雖然也許無法成為自己幼時所希望的那樣一名科學家,但我至少有機會選擇一種科學家的態度。
就在我選擇堅持的四個月后,我的課題有了第一次重大進展。課題的第一部分開始初現曙光。又是半年過去,我終于用新裝上的冷凍電鏡看到了我們實驗室執著多年的聚合物形貌。故事開始充實起來。雖然,很快我又遇上了新問題,但是,我開始有自己一套的思路,也有足夠的能力在校內尋找到盡快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儀器。而我自己的思路也大大開拓,基本上不用再去擔心不知道做什么這樣的煩惱。
我感謝我的堅持。
我身邊還有很多這樣的故事。前兩年黑暗,后兩年光明的故事太多太多了。光明絕對是誕生于黑暗中的不懈努力,而不可能是放棄。我之所以說四年也許并非是最佳畢業時間,和常見的黑暗期不無關系。當兩年上手后,你大致需要一年左右時間完成前一到兩個項目,那么這時候是你的黃金期。你有實驗基礎,有想法,有能力,如果多讀一年,可能會比少讀一年多做出近一倍的成果。只要導師愿意,何樂而不為?再說現在博士就業壓力如此之大,早畢業無成果,又如何混跡學術圈呢?所以這樣看來,美國大多五年的畢業時間,真的是無數先人檢驗過下的經驗數值。
當然凡事都有牛人除外的說法。不過,我倒是覺得就算是牛人也不凡多停留于博士或者博士后時期一點。因為再牛的人,也需要時間來消化當下廣闊無際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多花一點時間學習,相信對之后的教授道路定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