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6年一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6本,美國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韓國是11本左右。從總體上看,我們國家閱讀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
但是從2016年開始,在互聯網上售賣知識漸漸成了一門緊俏的生意。從在行、分答與知乎live、值乎的你方唱罷我登場,到羅輯思維在得到上推出付費訂閱,再到喜馬拉雅推出“123知識節”首日交易額達到5088萬;企業問答平臺“大牛家”短短幾個月上線3000余名專家。在物質生活之外,滿足日漸升起的新中產和準中產對于精神生活改善以及認知升級的渴望,也在潛移默化當中讓“為知識付費”這一理念流行起來。
但是為什么中國人不愛讀書,知識分享經濟卻這么火?原因有很多。
第一、數字媒介的迅猛發展
調查顯示,2014年成年國民手機閱讀接觸率首次超過50%,達到51.8%,較2013年的41.9%上升了9.9個百分點。數字媒介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紙媒影響力的不斷退減。
社交閱讀是推動全民閱讀的有利推手,同時,內容上以碎片化、淺閱讀為主。知識分享經濟所依托的大多數是互聯網平臺,憑借著輕盈方便、內容豐富容易理解、傳播形式(圖像、音頻、視頻等)多樣等優勢,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來源。同樣,作為知識發布者,為了傳播更快更廣,自然會依托移動互聯網。
第二、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思維
信息內容一步步碎片化發展,每條碎片化的信息都暗藏著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用戶需要在碎片化的時間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他需要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用戶可以在各類知識共享付費平臺上尋找自己需要的專家和領域,并且可以快速對接上來獲取知識。
用戶在紛雜的信息環境中已經缺乏耐心和甄選的精力。當今中國社會發展迅速,每個人的節奏也在加快,他們需要有人或者機器從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選擇出他們想看的內容,而不是自己去慢慢挑選。比如在擠地鐵或等公交的時候,聽一段付費音頻就是不錯的選擇。
第三、社會的功利化思維
中國歷來講究“實用主義”,“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想法在國民心中是十分普遍的。很多人讀書不在于自身的興趣,而在于這本書對于找工作、賺錢、升官有什么用,但是文學作品、心靈雞湯等并不能幫上什么忙,市面上的各種成功學教科書也層出不窮,然而也鮮有看了書就能成功的例子。
現在,更實在、更快捷的渠道出現了,各種知識共享付費平臺,只要動動手指,就有專門的大牛為你解答難題,指點方向。人們自然會選擇這種方式,既有個性化的服務又能直接對癥下藥。這也是多年來互聯網對人們付費習慣的培養,移動支付逐漸完善和普及,以及由信息過載造成的信息渠道成本高昂,篩選出現困難等眾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讓知識付費得以興盛起來。
更多資訊,請點擊:https://www.daniuj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