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夢想,夢想著有一天能如陶淵明般歸園田居,在鄉村養花、栽樹、種地,然后在培養一兩個自己的興趣,過著優哉游哉的日子,不用很多的錢,不用每天在老板的驅使下麻木地干活。可是實現這個夢想首先得需要勇氣,莫大的勇氣,要敢于拋棄城市里的一切,敢于面對鄉村里各色的目光,敢于勸服父母反對的意見,其次也需要有足夠開始的錢,如果一無所有,回去也依然會一無所有,如果本就懦弱無能,回去了還是會懦弱無能,即使是回鄉,想做成一些事情,也需要足夠的資本和能力。所以,我現在依然困在城市里,一事無成、飄飄蕩蕩,所以我開始無限懷念以前的童年時光,雖然事實上的童年可能并沒有回憶中的那么美好,可我還是懷念,有時候會想,我有沒有能力將鬧鐘的回憶加以發揮、想象和塑造,將它變成一個故事呢?
《草房子》中的故事,年代比我的童年早很多年,可是我還是被一些故事感動得抹眼淚,那些文字中流淌的淳樸的美感,和展現出來的動人的情感,還有作者那神奇的既樸素又細膩的文筆,都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果拿著筆一邊閱讀一邊做筆記,肯能將書讀完了也劃不了幾筆,可是將所有的文字連成一體,它們又都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即使書本已經合上,但那些油麻地小學的艾草好像還在飄香;校外的河水在柳枝的飄蕩下還在蕩漾著一圈一圈的水文;被桑桑和杜小康點著的草垛還在吐著火舌;天空中一群群的白鴿還在撲扇著在陽光下發光的翅膀......
書本最后提問: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動?確實,今天的孩子大多是孤獨的,留在鄉下的孩子多半形單影只地與老人相伴,生活在城市里的,關上門世界就只有自己一個,玩具和朋友都是各種冰冷的電子產品。哪像從前的孩子。不需要將時光倒退到《草房子》里同樣的年代,只需要倒退十幾二十年,那時候的孩子也是成群結伴的,上學時三三兩兩走著田間小路或者小小河堤去上學,回家了也會拉幫結伙玩著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記得名字的游戲。
但是,如作者所說,那些感動人的基石沒有變,“今天的孩子,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為方式,甚至是基本的生存處境都一如從前”,所以這一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震撼人心的故事,依然會感動不同時代的人,因為這其中蘊含的情感千古以來從來沒有變過。
什么時候我能動筆,寫下以自己的生活為基石的童年故事呢?那些已經忘得差不多的細節,那些一直回蕩在心中的情感,那些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或者夏日午休時光里躺在草地上注視過的碧藍天空中的一朵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