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下午,我院五樓小會議室燕園醫院管理直播課堂播出了《醫患關系的文化心理背景》講座,由北京大學心理學博士韓菁教授授課。
韓教授提出的觀點,揭示了東西方醫者受到不同對待的背景根源。
首先,東西方醫療機構的起源不同。西方的醫院起源于意大利教堂,神職人員幫助窮人,為他們提供免費食物和救治,由此發展來的醫院便和神聯系在一起,不容質疑和褻瀆。而中國古代的行醫者一般是獨立個體,背著藥包走天涯,時常還會受到客大欺店的窘迫。這種國人意識一直延續至今。
其次,人的行為受到宗教信仰、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以汶川和玉樹地震為例,玉樹的藏族同胞相比汶川的漢族和羌族同胞們,因為他們相信生命的輪回永生,所以對于災難并沒有那么悲痛,而大多時候國人們都認同——只有今生可留戀,所謂逢病必求醫,遇死不甘心。
西方人認為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全知全能的上帝看見,以信仰約束自己,而中國人多依賴所謂“天地”的監督,這種約束程度不夠高。患者們為了安撫自己的內心,緩解恐懼和焦慮,希望得到格外關照和用心對待,常將“塞紅包”作為潤滑劑,使得醫生左右為難,惶恐不安。其實絕大多數醫生,無論有無“紅包”,對待患者的治療都無本質區別。另外,有些患者作為醫療知識的弱勢群體,心理處于弱勢,認為受到了歧視,需要心理補償,在獲得機會時,可能便會抓住錯誤,得理不饒人。
相比西方宗教信仰的強烈,現代中國民眾的宗教信仰較為匱乏。沒有內心的宗教信仰,國人只能以道德和法律為行為約束。但道德從古至今多是以為家族光宗耀祖為基礎,現代的工業化城市,家族逐漸消失,人們不再受限于熟人社會的牽絆和指責,出現了許多沒有道德的人。
因此,醫者的權利只有依靠法律維系,但醫者們常常為了榮譽、業績和醫患關系,委曲求全,不維護自己的權利。醫者應有愛心,但不該妥協。公民社會,每個群體都要用法律維權保護自己。而公正的法律也應選擇站在正確,而非弱勢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