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我是哲鋭。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沒有到過這樣的困惑。剛剛開始一份工作的時候,覺得很有新鮮感,能學到很多東西,也很有干勁。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一般是1-3年,就會覺得工作特別乏味,每天都在重復著已經無比熟悉的事務,仿佛到了傳說中的“瓶頸期”。另外一個場景是針對開發工程師的,開始編程的時候會發現程序是很神奇的,好像可以搞定一切。而經過了1-3年的工作后,發現每天好像都在寫相同的代碼,無非就是if,else,for,while的各種組合。
那么,你是不是遇到過這樣的驚喜呢?當你拿到一本教科書準備學習的時候,會發現簡直就是“天書”。經過了每天的啃書本,做習題,還是一頭霧水。最后,雖然以幾乎滿分的成績通過了考試,但更多的是學姐學長留下的“寶貴遺產”。可是當你快忘記這一切的時候,突然有一天你靈光一現,腦海閃現了那書本里面的內容。這一閃念可不得了,突然覺得有學霸的靈魂附體了,于是重新找到那本書,當時這本“天書”突然就在你的眼前融會貫通了。簡直就是“愛麗絲夢游仙境”一般的感受。
這兩類場景是怎么回事呢?
好,重新回到我這個理工科氣質十足的標題,“指數增長和對數增長”。工作的前三年的過程就是典型的“對數增長”,而那有如神助的融會貫通,就是人人求之而不得之的“指數增長”了。
1.大多數基礎工作容易陷入“對數增長”陷阱
對于剛剛進入企業的小白,處于保護和積累經驗的目的,公司不會給我們安排特別困難的事情。雖然是在高大上的寫字樓里面,與其說是拼智商,還不如說是拼體力和拼耐心。整理資料,校對稿件,錄制憑證。通過3個月的培訓和操作,小白很快就感覺自己完全勝任工作啦。然后就是按時下班,感覺很是愜意。當工作到了6個月,就開始感到工作的無聊。的確,如果只是按照領導的要求完成這些日常工作,確實不需要很長時間就可以完全勝任。這時候,在工作中的增長就到了所謂的瓶頸,看看下面這張圖。
于是,按照通常的劇本,我們就開始抱怨工作有多無聊,以后多沒發展,自己多么的懷才不遇。問題出在哪了,因為如果只是按照領導的基本要求做基礎工作,成長就是“對數增長”,換句話說,越來越慢,最后幾乎停滯不前。怎么辦呢?今天不說,先看看下面描述的另外一種增長,可能會腦洞大開。
2.大多數的學習都是“指數增長”
相對于“對數增長”的瓶頸,“指數增長”就厲害多了。看看下面這張圖。
回到我最開始具體的那個例子,當學習一門新的知識的時候,開始總是覺得已經很努力了,卻沒有任何進展。而當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會出現一個時刻,一般是在跑步或者海邊度假的時候,這些知識突然從潛意識中生出,并融通了。
這不是什么奇幻故事,開始的那些“止步不前”并不是看起來那樣毫無進展。有一個比喻很好的說明了這點。有一種毛竹,前5年只有竹筍那么高,而突然在某一天,就成長為參天“大竹”。前5年,毛竹都在深深的扎根,為最后的爆發做準備。
我們大腦也一樣,那些難懂的知識一個一個被記住,但是之間沒有聯系,因此很難提取。而通過時間的發酵,這些知識點終于被連通了,于是“指數增長”的奇跡發生了。
最后提一個嚴肅的問題,你會選擇哪種增長模式呢?你會說,當然是“指數增長”。回答正確,那么我有3個問題請你回答:
1.如何判斷一種工作或學習是“指數增長”還是“對數增長”;
2.如果一種工作的特性就是“對數增長”,如何能轉化成“指數增長”(注意:辭職不是答案);
3.如何做才能忍受“指數增長”爆發前的黑暗,如何才能面對親朋好友的不解。
恭喜你讀到這里,說明你沒有被這個理工科的標題嚇倒。最后我想說,有激情是很好的,不過我也需要“智識”來武裝自己成長路上的行囊。對,我們都需要“智識”(我確定沒寫錯)。
我是哲鋭,你職業生涯起點的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