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一則新聞引起了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極大關注。
中關村第二小學一位家長在網上發文稱孩子長期遭到同班同學欺凌,孩子在學校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后,出現失眠、厭食、恐懼上學等癥狀,后被醫院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
消息發布后,校方稱家長報道有不實之詞,一時間各方反應激烈,不論孰是孰非,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并常見諸報端是不爭的事實。
對校園暴力事件很多人認為:
在學校發生打架斗毆事件是很正常的,一群血氣方剛的孩子每日處在一起,難免產生矛盾。
孩子年齡尚小,做事欠考慮,不計成本,不慮后果,做出讓大人們難以接受的事情,情有可原。
孩子的可塑性極強,正是辯美丑明是非的年齡,應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嚴厲打擊校園暴力事件,還校園一方凈土和藍天,年齡小不能成為孩子在學校為所欲為的擋箭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是贊同第三種看法,對校園欺凌應給予嚴厲懲戒。家庭、學校、社會無底線的寬容和放縱表面上是對孩子好,實則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其后果就是對家庭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對社會埋下潛在的隱憂和禍患,甚至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1 ? 懲戒是對雙方的愛
小A和小B是同班同學,小A矮小瘦弱,小B高大強壯,因為身體上的優勢,再加上身邊有幾個同學“忠心”尾隨,小B向小A索要錢財,剛開始幾塊錢,小A本身膽小自卑,又擔心挨打,所以就委曲求全,小A就答應了。
人的胃口和貪心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對手的軟弱一口口喂大的。
后來小B越要越多,小A就趁家人不注意時,像耗子偷東西一樣越拿越多,當家長和學校發現時,小A竟從家里拿了近兩千塊錢。
作為校方只能嚴厲地批評小B并責令他寫出深刻的檢討和反思,學校沒有權力打,那是體罰;更沒有權力勒令退學,那是剝奪學生九年義務教育,家長一個電話或是網上一個發帖,就把學校推向風口浪尖和一片責罵聲中。
此類事件在各級各類學校屢見不鮮,如果沒有適當的懲罰,對雙方的成長都極為不利。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關系,這是每位欺凌一方家長應該深刻反省的,不能因為自家孩子沒挨打受氣就沾沾自喜,認為自家孩子有了不起的能耐,學校是拿你沒辦法,可是殘酷的社會會用跟頭、摔跤、頭破血流告訴你生存法則,到那時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在這類事件中,小A是值得同情的,可是他的懦弱、忍讓、畏縮讓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不告知父母拿錢的惡習就此終結,延展到工作中就是一生的悲哀了。
懲戒會讓施暴方認清事情的嚴重后果和必須承擔的責任,也讓受害者逐漸成長起來,彌補性格上的缺憾。
2 ?懲戒是告知必須規守的規則
先講兩個發生在校園內外的暴力事件。
一個同學過生日,一群同學前去祝賀,喝過酒后去超市買東西,一個年輕人因不滿他們小小年紀口無遮攔的樣子,說了他們幾句,于是一幫中學生群毆年輕人,又是用腳踢又是用磚塊砸,在酒精的刺激下將年輕人打死,而他們也為之付出沉重的代價,最重的判了十幾年,一時的放縱換來的是一生的悔恨。
另一件事是因學生間爭風吃醋而大動干戈。
C同學喜歡學校里的一個小姑娘,D同學也對小姑娘情有獨鐘,C和D就在學校附近打了起來,C吃點虧,心有不甘,就約上幾位同學,身藏利刃到D同學家尋釁滋事,D同學的幫手手持棍棒,雙方短兵相接,D同學沒想到對方會手持利刃,躲閃不及,手指被砍了下來。
結果,C同學共賠償醫藥費二十幾萬元。
這兩件惡性傷人事件讓人唏噓不己,打傷人是要賠醫藥費,打死人是要付法律責任的,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不過他們二人的明白花費了昂貴的代價。
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為惡小而無人阻止,為惡小而得不到懲戒,為惡小而不知悔改,終有一天小惡會滋生成大惡。
我很喜歡下面這幅畫面:十字路車水馬龍,紅燈亮了,頓時,大大小小的車輛安靜蹲踞在白線兩側,小車如兔,大車如獅,車燈似眼,綠燈亮了,一輛輛車魚貫而行,忙而不亂,多而有序,沒有人指揮,沒有人約束,那種壯大的場面常讓人心生敬畏。
你我共同遵守了,規則就能顯示出無尚的高貴和動人的魅力,同時無形中保護著每一位平民的出行安全,倘若視規則如一紙空文,肆意踐踏規則的尊嚴,就把自已置身于危機四伏的境地,僥幸逃脫幾次,終將會為自己的劣跡付出沉重的代價。
3 ?懲戒是無言的威懾
說起校園欺凌事件不得不提到2015年發生在美國的加州留學生施虐案件。
中國女留學生暴力群毆自己的同學,受害人被扒光衣服,用煙頭燙傷乳頭,用打火機點燃頭發,強迫她趴在地上吃沙子,整個折磨過程長達五小時。三名嫌疑人分別被判刑13年,10年和6年監禁。
僅此一例,不用老師贅言,令人發指的群毆事件不會屢禁不止了,他們必須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代價。
這一案件在中外媒體都引發了很大反響,很多教育工作者覺得大快人心。
一所學校,從領導到班主任老師,對打架斗毆事件及其要承擔的后果不知要諄諄教誨學生多少次,老師嘮叨得像位老太婆,學生穿耳而過,無動于衷,枯燥的教育不如一次難忘的教訓。
校園欺凌何時休!有人的地方就有爭斗,所以用法律約束人們的言行,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摩擦矛盾在所難免,所以也應該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約束孩子們的言行,讓他們懂得做人做事都有不能觸碰的底線,作為學生也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