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及其啟示》讀書筆記(二)
實踐是最好的反饋
在提到學習的收時候,要先想明白,為什么要學,是要解決什么問題,能獲得什么意義。
這個問題可以是聚焦具象,某個主題之下的實際困境,也可以是沒有明確的“安放心靈”,這一步是為了讓我們思考,否則這消磨時間,和刷劇也沒啥區別,那也不要有太高期待。
如何快速學,高效理解
同樣是閱讀信息,為什么你看了半天還是停留第二頁,或者合上書就忘了,而有的人能夠直接將信息的有效性拆分到可以使用的最小顆粒度,并且直接實踐?這里面到底有什么方法和訣竅呢?
以如何教孩子高效學習教材為例。
增細記憶,用加?工思考的方式幫?你提高教材學習?的效率。
- 閱?讀之前,先提出與課?文相關的問題,
- 嘗試在閱讀?的過程中去解答?這些問題,
- 結?束閱讀后再來回?顧是否提到、解?決了這些問問題?,
- 嘗試用自己?的話向別人復述?這段內容。
這個過程(PQ4R)能幫助大?腦對記憶內容進?行增細加工,加?深理解。
例子
在閱讀演講稿的時候,把稿子打印(或抄寫)出來,分段亂裁成卡片大小,按照文章順序,分別放在1~5個房間的不同位置,一邊移動場地,一點去記憶和背誦。
這樣的細分(加入場景)幫助你背誦稿件和記憶。
P183頁 《地點記憶法如何幫助我們組織記憶》
例子參考
什么是「短時記憶」?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短時記憶,像是大腦的臨時存儲器,暫時存放信息,但是這一塊的空間容量有限,如果被注意(被大腦標記為重要信息)就會被記住,反之就會被不斷涌進來的新信息替代。
短時記憶,想要被記住,需要被試不斷去復述,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加工的越多越細,越有可能被記住。
例如,我們在嘗試背誦英語單詞,要理解意思學會拼讀,并不斷嘗試聯想使用和造句,此類加工工作做得越多,單詞被記住的可能性越大。
什么是「工作記憶」?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與短時記憶相對的,是那些被注意,被加工的信息,就變成“工作記憶”被保留。
工作記憶是由巴德利1986年提出,他假設大腦提供“視覺空間畫板”和“語音回路”來對信息進行加工和存儲。并把這比喻成一個中樞執行系統控制著一系列伺服系統。
例如,我們再嘗試記憶和使用電話號碼的時候,會使用數字和語音來相輔助,我們再提取號碼使用時,腦中是會回想電話號碼的聲音。
理解這兩個理論的差別,會讓我們在產品設計的時候,根據用戶的需求和目的,更合理的規劃需求本身。
教是最好的學
因為在接觸到一個新的信息之后,我們嘗試記憶,理解,就是把這個信息從「短時記憶」向「工作記憶」深度加工的過程,而“教會別人”意味著你首先要自己理解,并且能夠用自己的話表達,還能搭配出合理的例子。
在嘗試教會別人的過程中,需要你結構性地思考這個問題,這是個什么樣的相關主題,解決了何種問題,應用在何種場景,你應該如何復述。
行動是最好的反饋
最好的知識不是學了之后束之高閣,那是松鼠癥的囤積,能收獲的只有滿滿焦慮。
正確的姿勢,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先設定這個場景,再嘗試去解決。
舉例說明,目前自己從事美食內容相關的社群工作,而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社區搭建和氛圍的形成,并且持續招募創作者加入。
在自己這個沒有獨特競爭優勢的時候,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的社區是為了什么而存在,解決了什么問題,這個產品形態是否有可以借鑒的成功案例或者成熟的方法論。
肯定有,但是如何尋找。
先拿最快速的書籍入手,搜索相關主題,找到一批這樣的主題的書籍,以其中一本為例,嘗試在書中尋找以上問題的答案。
并且使用PQ4R的方法閱讀書籍,然后再直接嘗試用得到的信息去構建自己產品的解決方法,直接完善自己的現有方案。
在初稿方案完成后,討論優化,開始執行,并在執行中持續復盤和記錄優化。
嘗試在這個主題之下,更新更多的書籍內容和完善方法論。
changelog
20200117 30min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