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里的微世界

這些年,搬了很多次家。每每到一個新地方,收拾妥當以后,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去找到離家最近的菜市場。不是大型超市的生鮮區,也不是僅提供一些日常品類的社區小菜店,而是蔬果肉魚蛋應有盡有、南北風味各式調料品種齊全的綜合性農貿市場。選一條刺少肉多的魚,割一窄條肥瘦相間的五花肉,買一塊合口味的豆腐(不能發苦,不能太老),捎一把姚先生最愛的蒜薹,挑一些辣味足椒肉又幼嫩的辣椒,回家搗鼓半天,做出熱氣騰騰的飯菜。

說也奇妙,一蔬一飯,把初到一個新環境的陌生感,生生就這么趕跑了。心開始安定下來,跟隨著身體一起,逐漸融入到新地域的生活里。

所以我一直熱愛菜市場。

閨蜜鏡頭下的菜市場,呈現出讓人安心的美。

在一個規模稍大一些的菜市場里,很少有某個品種是獨家經營,基本都會有另一些攤位,賣著相似的貨品。因為同業競爭,自由市場被激發出更多的活力。但常來菜市場的顧客總量,在一定范圍內是恒定的,這也意味著誰家想把生意做得更好些,誰就得想辦法留住更多的熟客。

作為很愛在菜市場買菜的“資深”買家,我認為無非是做到“五個勤”。腿要勤,上貨的時候,要以自己是消費者的心態,多跑多問貨比三家,把同價位下最棒的菜品采購回來;手要勤,菜品回到攤位,并不是往臺上胡亂一堆了事。而是要仔細拾掇,摘掉發黃的爛葉,用干布擦掉多余的泥巴,掀開玉米一角的外衣露出金燦又飽滿的玉米粒等等,又整齊又錯落有致又搭配好顏色碼放起來,讓每一件菜品,都活色生香,黏住來來往往飲食男女的目光;臉要勤,發自內心的笑臉,會用愉悅感染到每一個顧客,使他們感受到采買的樂趣,一邊挑著菜,一邊忍不住地唇角飛揚;口要勤,嘴甜又爽朗的攤主往往生意會更好。老遠瞅著常來的客人,確認過眼神,嘴里的招呼就來了。“來了?大妹子!”“一共五塊二,你給我五塊就行,零錢別找了,下回再說。”說的人心里暖暖的,下回還奔著這邊攤位來;心要勤,如果能記住每位顧客的個人偏好,或者能照顧她們的細微感受,那就稱得上是走心了。每一個細節每一次善意,菜攤對面的人,都是可以接收到的。

我就是好些個攤位的熟客,認定了一家,甚至可能一買七八年。


一、雞蛋奶奶

常去的四路通菜市場,有兩家賣禽蛋的攤位。普通雞蛋、柴雞蛋、烏雞蛋、蟲草蛋、生鴨蛋、咸鴨蛋、鵝蛋、鵪鶉蛋、鴿子蛋,各類禽蛋,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這兩家攤位,其中一家是一對60多歲的老夫婦經營,攤位比較小,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另一家是一個80多歲的老奶奶和她的兒子兒媳在經營,攤位也挺大,有她競爭對手的兩倍大小。起初我是先去那家大攤位的,畢竟很搶眼嘛。那時我把墨墨背在胸前,想買幾個生鴨蛋。“阿姨,您家有沒有生鴨蛋賣呀?”或許已經80多歲高齡,耳力大不如前,又或者是那天正好心情不太美妙,老太太有點兇兇地“都在這里,你自己不知道看呀?!”最后我選了幾個鴨蛋,逃也似地離開了那家攤位。

第二次再去買雞蛋,眼神就不由自主地往那個小攤位瞟。剛好和60多歲的阿姨對上目光。她立馬就張開了一臉的笑容,連眼角都微微地帶著些笑意。“姑娘,你來啦。寶寶睡著了吧?”不緊不慢的閑聊中,我舒心地買了一大兜的雞蛋。后來改推著嬰兒車,阿姨在幫我挑雞蛋的同時,還會時不時地跟墨墨打招呼,久而久之,墨墨見了她也會主動喊著“奶奶好”。若是哪天我自己一個人走到菜場,想順手帶幾樣菜,路過時阿姨會關切地問“今天墨墨怎么沒來呀?已經上幼兒園了吧。”

就是這個可親的雞蛋奶奶,她的小攤前,經常會有好些個顧客排隊等著買。她的老伴只管進貨送貨不管賣,這是個辛苦的體力活,有時實在困極了,就鉆進攤位底下席地瞇一會兒。賣的人手底下快速撿著蛋,嘴巴里談笑風生,買的人耐心排隊等,不急也不惱。也許加入了好心情的雞蛋,吃起來要格外香一些的吧。


二、賣魚妹妹

因為家里有孩子,怕被魚刺卡了喉,所以買魚都會偏向魚刺少的品種。嘎魚、鱸魚、羅非魚、胖頭魚的魚頭,是我們家常做的美味。市場里有三家賣魚的攤位,總去的那家,賣魚的是個20出頭的小妹妹。因為常年來回抓魚,手總在水里泡著,她的指關節全都又紅又腫,一雙手伸出來,呈現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滄桑。

賣魚妹妹處理魚的速度很快。一條魚從水箱里撈出來,給顧客看一眼,獲得認可后往地上猛地一摔,摔暈了就開始開膛破肚。她會仔細把魚肚子里和腮里不能吃的部分全掏干凈,再用清水洗干凈。經過她的手處理過的魚,并不用回家后再刮一遍魚鱗,或者再費勁掏一遍魚鰓,只要用清水洗干凈就夠了。她知道我喜歡買嘎魚,一定會幫我挑選活蹦亂跳的,趕上哪條長得比較肥,她會建議“姐,這條嘎魚挺大的,你買這一條就夠做魚湯的。回家現做,湯鮮味道好,不要凍到冰箱里,會影響口感。”處理完的魚,裝好遞給我的時候,賣魚妹妹會很貼心地順手再扯一個干凈的黑色塑料袋給我,為的是讓我不被腥腥的魚水沾了手。

一次去的晚,趕上賣魚妹妹家的嘎魚全賣完,早上出門前還答應墨墨晚上要給他煮魚湯。所以就去隔壁的攤位問。

許是攤主看我眼生,一網兜撈出兩條魚,象征性地給我看一眼,"你看,這兩條行嗎?""麻煩您等一下,底下那條好像不太好,不活泛。""怎么不活了?你看,嘴巴還動呢。""不好意思,還是麻煩您換一條吧。"攤主極不情愿地又撈出一條,把被我嫌棄的那條放回水箱里,我看它側傾著肚子,艱難地張著嘴,奄奄一息,身上本該是健康黑黃的顏色,透出幾塊斑斑勃勃的白點。

看來,還是和賣魚妹妹投緣啊,我在心里默默地說。


三、花菇大哥

市場里的蘑菇種類挺多的。香菇,平菇,杏鮑菇,金針菇,雞腿菇,蟹味菇,黑平菇,茶樹菇,鮑魚菇。一天做一種,也可以十多天不重樣。

我比較常買香菇,而且偏好不太多見的花菇,我偏愛花菇肉質緊實又純凈的口感。花菇不是常年有,所以買得更多的還是香菇。挑選香菇是有小竅門的,一定要選干燥的,菇傘表面呈帶點亮澤的灰色,這樣的香菇,買回來能放得住。反之如果菇面整體呈現黑褐色,摸一摸有水潤的感覺,那香菇就是被人為噴過水,被水漚過的香菇,不但炒出來口感欠佳,還根本存不住,放冰箱里一兩天就黑透了根本沒法吃。

花菇大哥那一次把花菇藏在了一大堆香菇的后頭,靠近他的錢盒子邊,顧客伸手也拿不到的地方。我眼尖,看到花菇就問花菇怎么賣。8元一斤,還挺便宜。當時沒多想。(彼時普通香菇5元,常買花菇的價在12元一15元的樣子。)花菇大哥熱情地幫我一顆一顆往袋子里撿,足足選了小兩斤,15元。回家打開一看,除了七八朵花菇,一多半是漚過水的香菇,慘不忍睹。

四、干果大姐

干果的淡旺季很明顯。冬天人多時忙得腳不沾地,嗓子都能喊啞,夏天閑時一天也沒十幾個顧客,還凈是買幾塊錢的瓜子。

我認識的干果大姐,為了度過難熬的盛夏幾個月,就巧妙地在休閑小零食上下功夫。幾十個小盒子,紅藍綠分片裝。綠盒子放在一連片,裝的小零食統統定價10元一斤,藍的裝著15的,紅的裝著20的。一目了然,想吃什么,拿個小盆隨便挑。因為品種豐富買得方便,慢慢把夏天的生意也帶活了。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正在買山楂,來了一個北京老太太,目測年齡得七十多。顫巍巍地放下一兜瓜子,“姑娘,我買10塊錢的瓜子,你怎么扣秤,少給了三毛錢?虧著我一年到頭都在你家買。""阿姨,您先別急,我們家從來不會在秤面上動手腳的,不會扣您秤,您放心。我先幫您看看,是怎么回事?"一邊說,她一邊麻利地調好電子秤復秤。打上價錢,顯示金額10.2元。

干果大姐又耐心詢問,“阿姨,您是在哪稱的說份量不夠啊?”“市場有公平秤,我剛去試過。”“這樣吧,阿姨,我陪您過去看一眼。”干果大姐一邊往外走,一邊拜托我,"美女,麻煩你先幫我看一會兒,我陪這位阿姨過去看看。"

幾分鐘后,兩人喜笑顏開結伴回來。原來是市場公平秤沒有去皮歸零導致的誤會。老太太樂呵呵地又買了十幾塊錢的山楂。好幾年過去,我仍然記得干果大姐爽朗敞亮的聲音,她說“責怪我少秤的,我從來不慌張。因為我只掙應有的利潤,不掙短斤缺兩的錢!秤頭上,我只會給得多,不會給的少。"

是啊,因為只掙應有的利潤,不掙短斤缺兩的錢!這樣的底氣,讓她吸引了很多人來照應她的生意,一買就是好幾年。



閨蜜的攝影作品。逛的不是菜市場,是生活。

菜市場也是個小世界,形形色色各路人馬,魚龍混雜。而守著攤位用勞動養家糊口的小商小販們,各有各掙錢的招。蔬菜也好,水果也罷,只有在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中,才洋溢出生活的真實的溫暖的味道。

所以我一直熱愛菜市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