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開始一年一度的開學季,高三奮斗的孩子們迎來了自己十年磨劍的戰績,而大四拼搏的大學生也品嘗了自己四年耕耘的碩果。
時間又開始了一次新的輪回。
不管是高考作文的酸甜苦辣,還是畢業論文的橫豎撇捺,就不由感概,寫作于我們學生而言,就只是東拼西接,堆砌罷了嗎?其間,毫無個人意識體現,更何談美感?
寫作是智力活動,而不是僵尸般不知所云。寫作的本質是將網狀的思想,通過樹狀的句法,組織為線狀展開的文字;而不是用千年不變的論據,湊上名人的一家之言,混合成無意義的俗套語言。
寫作是帶讀者看清自己的世界,是把我們的思維網轉換為詞語串的句法樹。
1.帶讀者看自己想要呈現的世界
你不是在寫作,你是在和讀者談話,在帶他看你創造的世界。
正如平克所言,
觀看世界是古典風格的主導隱喻。作者看到了讀者沒看到的東西,引導讀者的視線,使讀者自己發現它。寫作的目的是呈現不偏不倚的事實。當語言與事實一致時,寫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證據便是清楚和簡潔。
(pinker,2014)
想象你剛剛完成的論文,如果你自己都不清楚你寫的是些什么,那何談帶讀者看世界?更何談清楚與簡潔?
帶讀者看世界,不需要你去指指點點,但需要你了解你的讀者。你沒有必要對各個目的地設立路標(這可不是在演講),讓讀者自己旅行就好;你沒有必要故作高深,或者含糊其辭(讀者可以自己分辨),像朋友一樣談話就好;你不需要對你的世界的全部喋喋不休,展現出色的風景就好。等等……
概括起來可以是,寫作盡量避免:元語言、抽象名詞概念堆砌、言辭躲閃、反復讓步、自戀的專業術語和表達、陳詞濫調、混雜的比喻、毫無必要的被動態。要直來直去的講話,而且要具體、有細節、照顧讀者的水平,不能沉浸在自己的專業概念名詞中,丟大詞、玩高深。(陳虎平,2016)
具體可參見:《聰明人的寫作原則》,資料/總結太多,這里不詳細談。
2.晦澀的文章乃是作者刻意的選擇。
但盡管如此,你依舊會發現你依舊很難寫出一篇好文章。因為存在著“知識的詛咒”,就像你無法理解小學生為什么連1+1=2都要和你爭辯。
這是因為你難以想象,你所知道的事情在不知道這件事的人看來是什么樣子。于是你不自覺的用了很多專業詞匯,對一些看起來顯而易見的常識/推理進行省略,這就導致了讀者的一臉懵逼。就像是我腦中理所當然的心智、表征這樣成塊的信息,對你來說理解困難。
那這個詛咒饒不過去嗎?很可能。你只能盡可能講自己模塊化的思維進行分解,回到你最初看到的樣子,但這很困難。畢竟,寫簡單了,太啰嗦。那就要求你得足夠了解你的讀者,知道讀者是怎么思考的,讀者是怎么感受的。
你可以借用這幾個方法:給其他人看你的作品,隔一段時間再回來審視你的文稿。
當然,更有意思的是,總有一些人非常享受這樣的知識的詛咒。因為他們需要這樣令人費解的胡言來掩飾自己。就像是個偽知識分子喋喋不休地用晦澀的冗詞贅語來掩蓋自己肚里沒貨的事實。比如說我。
關于知識的詛咒,可參考:https://zhuanlan.zhihu.com/p/24136450
3.寫作是在生成思維的句法樹。
寫作其實就是把我們頭腦的思維網轉換成我們筆中流淌的詞語串,而他又由各種詞匯按照合適的句法串起來,看起來就像是一棵樹。
而在文章中,這樣的樹形結構能賦予語言以力量,表達觀點之間的聯系,而不是一股腦兒地把觀點都推給讀者。
但同時,讀者需要自己去不斷構建這些樹枝,這容易給讀者帶來額外的負擔,如何解決?
可以將句子變短,用“并列連詞”連接,以幫助讀者對樹的每個分支進行細致考察;減少細分的枝丫,將分層的結構變成平行結構;另外,介于人們學習的方式是把新信息整合進既有的知識網絡,這就要求我們先主題再評論、先已知再未知,不要開始就把讀者弄得團團轉。
其實,不管是句子,還是段落,文章,甚至是我們的知識結構,都離不開樹隱喻。比如,人類的最佳知識結構是樹形結構(Josh,2015)。而依靠啟發搜索法生成的知識樹不僅可以直接記憶更多事情,更可以利用記憶和感知能力抽象分解大量隨手可得的數據,迅速取得數據背后的抽象模型(陳素封,2018)。
4.用連貫之弧(Arcs of Coherence)組織文章。
可以說,句子是樹的枝丫,而句子與句子的關系,就是樹干。你會經常看到我們認識文章的每一句話,但就是搞不清楚作者到底在說啥。這就是連貫之弧的問題了。
何為連貫之弧,其代表的是文章的組織,非樹狀結構可概括,其幫助讀者鏈接段落的意義。
無論一篇文章是否可被組織起來嵌入一個分層的大綱,關于樹的比喻僅止于此。沒有哪個句子是一座孤島,段、節或章也都不是。它們都包含連著其他文字塊的鏈接。一個句子可以闡釋、描述或總結前一句。一個主題或話題可以貫穿大段文字。人物、地點或觀點可以重復出現,讀者必須在其來來去去時緊跟它們。這些關系從一棵樹的枝干搭到另一棵樹的枝干,與之前那種整齊嵌套的、大分支包含小分支的樹枝構造并不相同。我將其稱為“連貫之弧”。
其起點在話題,開門見山即可,圍繞主題說論點,不要繞彎,不要跑腿;接著是邏輯,可以用相同話題詞/代詞形成主題鏈,使得讀者注意力集中;另外,例子、解釋、落空的預期、詳細闡述、順序、原因和結果,都可以作為邏輯關系以保持連貫,他們是指出我們思想中一個觀點通向另一觀點的路徑。
當然,這樣的方式太多,但可以借休謨的《人類知性探究》將之分成3類:相似、接近、因果。
相似性關系就是指,一個句子提出的觀點在內容上與之前句子重復,包含相似與對比。這種情況,只需運用平行的句法來寫,運用“單一變量規則”,對變量進行操控。
簡單說,就是如果你希望讀者領會某個變量,那么需要單獨改變那個變量的表達,并使語言的其他部分保持不變。而所謂的“單一變量規則”,就是把寫作和表達差異,當作實驗設計來看。
接近性關系,就是把兩事件之間的某種聯系,按照時間順序安排。一般來說,順序比倒敘更容易理解。
而面對因果關系,作者可以先陳述原因,也可以先陳述結果,而原因的力量可以促使某件事情發生,也可以阻礙其發生。
還有其他未被概括的,其中有歸因、對讀者反應的預期(“我知道,我知道”)等。
但實際上,邏輯清晰與否,連接詞至關重要。
連接數量視讀者而定;少用否定陳述,畢竟我們對肯定反應敏感;(“肯定一件事”比“否定一件事”理解起來更容易。肯定一件事時讀者只需要理解這件事,否定一件事時讀者首先要理解這件事,還要給它打上否定的標簽)比例不得失調等等。
總的來說,一段連貫的文章,全然不同于個人博學的炫耀、個人思緒的流水賬,也不是個人筆記的發表版本。連貫的文章是經過精心構思的:一個層層嵌套的、秩序井然的樹形結構,多個連貫之弧交織其中,串起主題、論點、行動者和主旨,用聯系前后陳述的連接詞凝聚在一起。就像其他精心設計的物品一樣,它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源于起草藍圖、留意細節、整體保持和諧與均衡的感覺。
6.平克的建議
第一,查資料。畢竟,人類擁有極易出錯的記憶,卻常常對自己的所知過于自信。
第二,確保你的論證有理有據。
第三,不要把軼事或個人經歷當作世界的常態。畢竟,只有事件出現次數相對于其發生概率差異顯著時,才能被稱為顯著現象,而只有當這樣的比例隨時間而改變時,才能被稱為趨勢。
第四,謹防虛假的二分法。二分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但對其進行分析和提煉可以獲得更多進展。
第五,論證應當基于理性,而非個人。即不要證明自己對,而要弄清什么是對的(Ann Farmer)。
事實上,《風格感覺》這本書針對的是英文寫作者,寫作,其間有通用處,但也有不同。這就使得平克的這本書后半部分沒有發揮到他的價值,甚是可惜。對于中文寫作,或許曼美的詩歌,鏗鏘的音調,會是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