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長恨歌》。
看到“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時,突然覺得難過,幾近悲慟。
《長恨歌》是看了很多很多遍的。年少時,為交差,為考試,只知一意背誦,并不愿細細琢磨,對它難有情緒。長大后,偶有閑情時重拾古詩詞,竟慢慢地讀了進去。一遍一遍細細品讀,竟是常讀常新。這首詩中的名句太多,諸如“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之類。比起詩中其他膾炙人口的詩句來,于我而言,這句可謂是被埋沒的珍珠,待旁人將它挖掘出來,才注意到它的光彩。
我是讀著通俗小說長大的。相比起詩詞名著這些陽春白雪,我這個下里巴人更喜歡的是惡俗又沒營養的言情小說。而注意到這句“太液芙蓉未央柳”,只因她是我喜歡的一個言情小說作家匪我思存的作品《東宮》中番外的標題。當時看這個番外,并不明白作者為什么用這句詩作標題,只是覺得難過,覺得人世間最大的悲痛莫過于此——我愛你,你亦是愛我的,但卻隔著國恨家仇,最后,你終是命喪我手。從此,你便是我心底不曾愈合的溫柔傷痕,我清心寡欲自欺欺人,觸景傷情獨自緬懷,而你的笑顏在我心里都漸漸稀薄,連懷念都無從懷起。
一千多年前,那一代帝王與名妃的愛情故事,究竟是帶著真心或是為著權勢與美貌,我們已無從考證。她天生麗質,回眸一笑間,便令六宮粉黛失了顏色。他為她,將他的三千寵愛集她一身,眼里心里只得她一人。因了她的盛寵,她的家族飛黃騰達,風頭一時無倆。他耽于聲色,荒政誤國,世人皆把過錯歸于她的身上。終于,“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而她與他,終于走上了這一條路,“宛轉蛾眉馬前死”。再寵又如何,再愛又如何,他自有他的身家性命,有他的家國天下,這便是帝王之愛的薄辛悲涼。世人都認為她活該,那他呢?《長恨歌》里,詩人同情他們的愛情,美化了他。他“上窮碧落下黃泉”,只為尋她一個影。年年歲歲,“梨園弟子白發新,椒房阿監青娥老”,他的思念有增無減。當他看到舊日的池苑,看到太液的芙蓉未央的柳,心里該是何等的悲涼凄愴!昔日的甜蜜還歷歷在目,你的音容笑貌卻已遍尋不見。這一切,該怨誰?都是誰的錯?活著的人,飽受煎熬,悔恨與思念,成就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如果一切都還來得及,我有一千種辦法,讓我們不落到這種難堪的境地。然而,一切都太晚了,我帶著對你的思念,一個人在這艱難的世上,孑然獨行。“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睹物思人,原是世間最慘痛的事。
因為有史可查,因為有楊氏族門的紊亂朝綱,因為有帝王的后宮三千,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不論再怎么美化,說來說去,總有那么幾分招人恨的味道。而在《東宮》,男女主角的悲慘命運,卻是那么地讓人愛恨交織。他為了自己的宏圖偉業,蓄意地接近、欺騙、利用、背叛;她因自己的年少天真,輕信他,愛上他。因為她,他取得了她母親族人的信任。他滅了她母親的族,逼死她的母親,逼瘋她的父親,將愛她的人一個一個除掉,令她國破家亡。然而,總算還是有真情的。忘川的水令他們相互忘情,三年后卻他們重新愛上了對方,但卻依然充斥著他的利用、陰謀與殺戮。隔著這血海深仇,叫她如何心甘情愿地在他身旁恬然微笑?她要走,他不準,逃亡途中總歸是命喪他手,“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一場情事,這一場利用,以她的香消玉殞收尾。他摒棄掉自己所有熱忱的情感,一步一步,走向他的帝王之位,繼續他萬眾景仰的人生。除了最親密的隨從,沒有人知道他有多愛她,沒有人知道因為他愛她,所以她是他不能觸碰的傷痕。于他而言,最大的痛苦莫過于生生地受著這份煎熬了吧。帝王又怎樣?一樣要面對這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凄涼。更何況,她的死,她短暫痛苦的一生,這所有的一切,全都是因了自己。
如果你經歷過死別,你就會知道,物是人非是多么殘忍的一個詞。“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詩人用如此婉轉曲折的詩句,道出了帝王的悲愴無奈與無盡思念。這是他們的長恨歌,這是所有天人永隔的有情人的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