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確幸:
1、書與書之間都有聯結的
2、 每天堅持的阻力越來越小
3、和韜哥一起畫石頭,培養小小藝術家
這幾天在讀《深度工作》,再次加深對深度工作背后的神經學上的機理的認識,揭秘了行為上的堅持會不斷地塑造我們的大腦中每個神經元也就是腦細胞本身的構造,以及相互之間的連接方式,亦稱之為神經網絡。
我們的大腦其實就是一個有一千億個神經元組成的超大電路,所有我們的意識思考背后都有這些神經元正在忙碌地傳遞著電信號。通常一對神經元相互之間的電信號傳輸, 是通過連接的軸突進行連續傳導的,就好比你從地點A到地點B之間步行,必須是一步一步連續地行進,中途不能省略任何一步,可想而知速度是比較慢的。一般而言,神經元信號的連續傳導速度為0.5米到10米每秒。
為了加快信號的傳輸速度,我們大腦會產生一種叫髓磷脂的物質,髓磷脂通過包裹在神經元的軸突上,使得原來的連續傳導變成了跳躍傳導,就像在地點A到地點B之間被加上了有間隔的髓磷脂障礙物,那要繼續前行,就必須要跳過障礙物在間隔間跳躍行進。跳躍傳導的速度可高達150米每秒,相比于連續傳導是快了數十倍。孩子之所以學東西很快,就是因為孩提時期大腦產生了很多髓磷脂,形成髓鞘,腦神經元間的信號傳輸如同在高速公路上開車一般。而隨著年齡慢慢長大,髓磷脂的產生就越來越少,甚至會有脫髓鞘的發生。
深度工作,專注沉浸式的學習、做事,是一個會幫助我們形成髓鞘的過程,所以即使隨著年齡慢慢增長,腦細胞的活力不能和孩子相比,但是我們仍舊可以通過行為上的堅持,來幫助自己塑造神經元結構和神經網絡的連接,表面上看來就是我們可以讓自己擁有好的習慣,變得更聰明。知道了這樣的原理,每當我們想要延遲偷懶的時候,就想想我們如果不堅持就錯過了給自己神經元傳導加速的機會,這樣逐漸形成的差距是后面很難再追趕上的,因為一切的生長過程都需要時間。
說到這,不免想到以后是否會出現這樣的技術應用,可以通過影像技術時時把我們大腦構造細節上的變化反饋給我們自己,作為激勵前行的引導式信號,讓我們看到其實自己的努力正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