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封面,還真的很像京東的簡史。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蔣方舟在日本的1年交流生活,也有每天的小小感悟。
翻著翻著,就真的好像和蔣一起度過了漫長無意義的一年。
序言里有一句話,我很喜歡。
“重獲新生的歌德其實并沒有變成一個新人,就像在東京度過的一年并沒有把我變成一個新人,我們只是更像自己本來改成為的樣子。”
可能在日本真的挺閑的,除了吃飯、寫文就是逛美術館,蔣同學真的知道好多畫家。也知道很多典故,真是文人出身。
有篇日記里寫到“老靈魂”,“他們提筆就老,那些超越了年輕的經驗汩汩流出。” “老人反而能看的很遠,廣袤無垠的過去過去的荒原,他們是主人”
有時候會想,這么多超出她年齡的睿智從哪里來的呢?而后又覺得,這些日記其實不是她真正的日記吧?就是還是努力樹立的一個作家的形象。記得她很小就出書了,在我5年級的時候,就讀了她的一本《都往我這兒看》,內容是什么我忘記了。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形象。可能因為從小就受矚目,她對待人生總有些淡漠和小心翼翼。
因為是日記而不是游記,其實對于日本的風土人情說的并不多。
最多的大概是,日本對于性的不同?還有就是對于東京壓抑氣氛的描寫。從來沒去過這樣一個高級的大都市,類比起來不知道上海和東京像不像。今年第一次去上海,在地鐵里覺得上海人和我們也沒有什么不一樣吧。那東京呢?真的有繁忙壓力大到這樣一個地步么?
其實最開始想看這本書,是因為可以想知道一個人,沒有工作的在外流浪一年會有怎樣的體悟? ?去旅行逃離現在的生活回來之后能有更多的想法么?而蔣同學說,哪里有可能?回到生活的正軌里,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
想到支付寶今天推文的那就話:人生不是一段文案,每個認真生活的人都應該被認真對待。以前是,現在是,過去是。
人生也不會是一本小小的日記,該體會的還是要自己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