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譯序、目次、序言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第二&三章 閱讀的層次&基礎閱讀
說實在話,我看得非常燒腦,非常吃力,但還是有所收獲。今天就把所看到的對我有用的拿出來寫寫。
輸出,每天的輸出文章沒有輸入的話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寫作現(xiàn)在差不多一個月,寫作是受兵哥啟發(fā)的,我本來以前沒有這個習慣,也看不起寫作的人。
在我印象中,受家庭影響下,認為寫作都是一些孤苦伶仃靠出書生存的老作。比如《外來媳婦本地郎》的老作就是靠寫書掙錢,所以寫書對我的印象不好,我很排斥寫書的人。
經(jīng)過三個星期的寫文章,感受到自己確實每天所接觸到的知識都是很零散的。保存不好就丟失。所以從此以后,看到好的文章先是保存后再篩選。
寫書真的不容易,油盡燈枯的感覺。但是平時的談話怎么談,提煉出來的也不過只有一點點。
所以我,從今往后,都是沉浸在手機上的書中,只有這樣才可以吸取更多。
言歸正傳。直接上易仁永澄的兩張圖
《如何閱讀一本書》,被稱為閱讀界的圣經(jīng),任何懂得閱讀價值的,第一篇的名字是《閱讀的層次》,分四個不同難度層次,以分析閱讀為核心,在分析閱讀之前你要準備的相關事情。
閱讀是態(tài)度和技術的組合,在技術方面包括很多,比如層次化的閱讀技術、觀察、記憶想象、分析、思考等等。
這一本書都在講閱讀技術,態(tài)度和技術整合在一起才是藝術,作者從多個角度來對比、襯托、映射這種態(tài)度,所謂的態(tài)度是什么呢,叫主動閱讀,主動閱讀的特點優(yōu)勢和重要性,主動閱讀是對更好的一種期盼,是內(nèi)心對自己成長渴望需求的直接反饋。
理解,一定是一個和思考有關的過程,任何一個去除思考的這種形式都沒有辦法增強理解力
①體驗, 比如說自己去用“眼耳鼻舌身意”去整體體驗一下。體驗到了之后呢,會產(chǎn)生一些感受和認知,就會有一些想法
②思考,要做概念化和結構化。比如說你要不斷的去抽象,我的這個感受是什么,我的這個感受是一個什么樣的結構,能和其他的什么樣的思考體系去結合到一起去,這是一個歸納的過程。所以我們稱之為:“思考”。這個過程絕對不能少,少了這一點不可能有理解。那么在這個歸納過程之后,我們要考慮的另外一件事情叫做應用和驗證。就是說,我們這些道理,還要應用到其他的地方去驗證,它其實在邏輯學上稱之為演繹的過程。
體驗,這個時候是沒有任何想法的。眼觀耳聞鼻嗅舍嘗身觸意想。作者為什么當時有這個思維方式,要知道當時的狀況,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