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年前的今天,即1893年的11月29日,身居南方的一位清朝重臣寫了一封奏疏,呈給當時在位的光緒皇帝。他在奏疏中寫道:“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在今日中國,學堂尤為自強要端”、“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很快,這位重臣的建議便被采納,這所學校旋即著手開辦。
這封奏疏叫做《設立自強學堂片》,這所學校便被取名為“自強學堂”。而奏疏的作者,則是晚清掌握著湖廣地區軍政大權的洋務派大臣——張之洞。他創辦的這所自強學堂,則走過了百余年的風風雨雨,迄今依然坐落在湖北省的省會武漢市。現在,這所學校已經不叫自強學堂了,它的名字叫武漢大學。
19世紀的中國,可謂內外交困。對外屢戰屢敗,各類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如家常便飯一般。在生死存亡之際,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為改變貧弱無力的中國而想盡各種辦法。以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派,在當時困難的局勢下,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希望借助西方的先進技術、新式教育等等來改變中國當時困頓的局面。
在洋務派的推動下,一批批近代企業相繼開辦,如安慶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上海輪船招商局等等;一批新式學堂也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著名的有京師同文館、廣州同文館、福建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等等。在這些新式企業和學堂的帶動下,新技術、新文化、新思想正在一點點得傳入傳統又古板的中華大地。
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作為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張之洞自然也十分熱衷于引進各種新式機構。張之洞在前往武漢擔任湖廣總督前,在兩廣地區活動了五年。在這五年中,張之洞大力扶持洋務運動,興辦造船廠、兵工廠、織布廠、錢幣局等各類實業。
然而當張之洞來到湖北,卻發現這個身居內陸、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的省份竟然沒有像樣的新式企業和新式學堂。作為洋務派的他當然不能坐視不管,原本打算在廣州進行的一系列龐大建設計劃,由此全部搬到了武昌。
于是,在19世紀的最后一個十年,整個湖北熱鬧了起來。鐵路、鋼鐵廠、織造局、學堂,一個都沒落下,所有的洋務事業都欣欣向榮。如果當時有所謂的GDP統計,湖北省一定是全中國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
自強學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張之洞力主創辦的。那么,既然作為新式學堂,自強學堂在當時要學些什么呢?
在張之洞的奏疏《設立自強學堂片》中,他提出,學堂要分為四門,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四個專業,這四個專業分別是方言、格致、算學、商務。這四門,以我們今天的人來看,有些不明不白。解釋一下,方言其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方言,而是外語的意思,因此方言其實是外語專業,格致其實是包括化學、電學、光學等在內的理科專業,算學自然是數學,而商務則類比于今天的商科。由此可見,至少在專業設置上,自強學堂已經很有現代大學的味道了。
至于招生規模,當時的自強學堂目標是每個專業20人,四個專業共80人,且打算以兩湖地區的子弟為主。但實際上,在自強學堂開辦的早期,兩湖地區合格的學生并不夠多,于是只好放寬條件,讓其他省的學生也來報考。然而即便如此,在1896年,學堂里也只有區區41名學生。來上學的也不是湖北人最多,反而是江蘇人。到了1899年,在校生總算達到了75人,湖北子弟也是學校里為數最多的了。
在自強學堂開辦之后,也經歷了多次教育改革。比如擴大外語科目,原來就方言一門,后來擴大到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和日文五門。數學專業比較慘,直接劃歸給了隔壁兩湖書院。至于理科和商科,張之洞認為當時中國沒有足夠的師資和專業書籍,開設這倆專業的條件還不成熟,于是又給停辦了。所以在一段時間內,自強學堂幾乎變成了一所專門的外國語學校。
不過這樣的“小格局”自然是不符合張之洞的意愿的,等時機成熟之后,自強學堂再次改革?;瘜W專業再次加入自強學堂,而且還增設譯書機構,開創翻譯商務經濟書籍新風。
自強學堂在改革后,對招生要求有了嚴格的限制。比如年紀不得超過24歲、不得小于15歲,又比如抽外國大煙的不得錄用。有一條比較有趣的規矩是,如果畢業以后學生去外國的單位擔任翻譯,那么在校期間的學費生活費都要追繳。。。
自強學堂除了學生少,老師也少。在1899年的時候,全校也就30來號教職工,其中教師不足20人。不過,老師中有鼎鼎大名的近代怪才辜鴻銘。而《設立自強學堂片》正是由辜鴻銘等人參與擬稿的。
到了1900年后,自強學堂開始加速發展。1899年時,自強學堂還只有75位在校生。到了1902年,自強學堂改名方言學堂。1903年,方言學堂已經有了120位學生,而兩年過后,這一數字增長到了350多人。改成方言學堂后,學校教授的內容也越來越多,這時候學校的課程已經多達16門,包括中外文學、地理、歷史、算術、博物、物理化學、公法、繪圖等等。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方言學堂的基礎上組建了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改名為國立武昌師范大學,1925年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8年,組建國立武漢大學。而在國立武漢大學成立后,就已經下設了文、理、工、法四大學院,包含了十多個系。
后來,又經歷了種種曲折,包括抗戰時的院校西遷、建國后的院系改組和大學合并浪潮,終于武漢大學成長為了今天的樣子。截至今年,武漢大學擁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5個學院(系),122個本科專業。學?,F有專任教師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9位中國科學院院士、8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更有普通本科生31086人,碩士研究生16426人,博士研究生6785人以及外國留學生1838人。
今天的武漢大學,已經不是100多年前那所只有10來個教師和不到100個學生組成的小學堂了,它早已發展成一所實力雄厚的綜合性大學。1995年,武漢大學成為首批進入中國“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2001年正式進入中國“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名單,2017年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建設高校。在很多學科領域,武漢大學也在全國名列前茅。而當初籌劃組建自強學院的張之洞,他所興辦的那些實業已然廢棄作古,化作歷史書上國人奮發圖強的一段記憶,但以自強學院為首的教育文化上的貢獻,卻一直在星火相傳。他以及參與的辜鴻銘等人,種下的一粒小小的種子,經過百余年的風雨與磨礪,如今已經成長為一顆參天巨樹,而這顆巨樹,還將枝繁葉茂,繼續前進,努力成為國際一流大學,并為我國培育更多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