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說到人有三種自我狀態,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而人們又很難戒掉像父母或兒童一樣做事的習慣,因為這兩種狀態最輕松,不需要動腦子,遇事用習慣模式處理。輕松是輕松了,如果一直沉浸在這兩種狀態下,你就沒有辦法思考,沒有辦法進步。
01 兒童自我狀態
什么是兒童自我狀態?更多指表現出沖動、天真、做事不考慮后果 、貪玩等狀態。兒童自我狀態又分為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和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處于適應型兒童自我狀態的人,聽話、順從、討好、友愛、內心常常充滿自責、焦慮。處于自由型兒童自我狀態的人,表現得活潑、沖動、天真、貪玩。總之人處于“兒童狀態”時,就會像嬰幼兒一樣不用邏輯或者有意識地去思考問題。你會再現過去的情形,再次體驗過去的情緒,可你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
蛤蟆先生的父親在世的時候,是那個嚴厲的人,從未給過他擁抱。母親雖然愛他,但是以父親為標桿來對待自己的兒子,抱他的次數少得可憐。面對嚴苛的父親,蛤蟆先生總是想方設法地順從,面對朋友,他又努力地討好他們,而對于學習,他則能混且混。等父親去世了,他又變得放蕩不羈為所欲為,期間進了監獄,逃獄出來后又搶別人的馬和汽車,在他眼里他的日子過得比他的好友單調的日子帶勁多了。兒童自我狀態的順從、貪玩、沖動等等在此時的蛤蟆先生身上都表現了出來。
《都挺好》里面的明成,那個被強勢蘇母控制和寵溺到30多歲的兒子,原本蘇母在世的時候,有母親的指揮,他表現的是像個懂事的幼齒寶寶乖巧順從。雖然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但是只要打個電話給自己老媽,聽到電話那端的指點江山,總是能像吃了定心丸一樣,立馬安靜下來。那時的他人見人愛,當然除了妹妹明玉。媳婦喜歡他的開朗,雖然明成收入不算高,但兩人過得無憂無慮,沒事就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領導喜歡也喜歡他,雖然他因為過于貪玩業績做得不怎樣,但看著明目皓齒的他心情也不錯。
然而這一切在蘇母去世后變了樣,明成原本的主心骨不在了,他沖動的缺點開始大放異彩。先是夫妻間的吵架,他嗔怪于自己的妹妹,一氣之下跑到妹妹樓下去圍堵,順勢把晚歸已經疲倦不堪的妹妹暴打了一頓,結果把自己送進了監獄。而工作也是異常不順利,先是不聽媳婦勸告盲目投資,錢被騙子全部都給卷走了。錢卷走了再賺就好了,但是呢,面對當初牽線的領導,他還當眾說指責的話。這下好了,工作的路也被領導堵住了,里圈外圈一起圍堵。就像當初手無寸鐵弱不禁風的妹妹一樣,明成的領導把他工作上面的機會堵得死死的,困在了那里。
其中有一個章節他的沖動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妹妹把蘇母的所作所為用傳真發給了他。工作上的不順本來就已經把他搞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焦躁不安了,一看老爸蘇大強和妹妹聯合污蔑那至高無上的媽媽,先是去狂踹父親家門,被鄰居報警抓走了。緊接著回到家里,又對媳婦大吼大叫,一度想要動手,媳婦報了警。出警的警察居然是上一次把他從父親小區帶走的那個,連警察都震驚了,第一波給他帶走說教,都沒有把他的沖動壓制住。
無論怎么看,明成所有的表現都是徹頭徹尾的兒童自我狀態。用明玉的話說,是被蘇母壓制和管控得太多,變成了沒有思想,一時蘇母去世又找不到北了。蘇家的三個男的,老爸蘇大強、大哥蘇明哲、二哥蘇明成,三人怎么看都像個幼齒寶寶。
02 父母自我狀態
什么是父母自我狀態?更多指的是我們從父母,或者其他重要的長輩那里復制過來的想法和行為。父母自我狀態又分為挑剔型父母狀態和養育型父母狀態,一個是動不動就指責你,還用不可能達到的標準來評判別人。一個是擺出一副我比你更心痛,我為你好的樣子。當你處于“父母狀態”時,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不管哪種,你都在用言行重復從父母那里學來的觀念和價值觀,并讓別人接受它。這種確信無疑的狀態,就沒法給新知識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舊的思想主宰著你。
蛤蟆先生的朋友獾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蛤蟆先生很怕見到他,他更像是父親第二,每次見到他都是在批評他,教育他。但蛤蟆一直被壓制得順從的性格又不知道去反抗。而獾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父母自我狀態之下,夸夸其談,他不知道那些朋友和聽眾們有多么厭煩他的言辭,只是礙于面子不好當面揭穿而已。有一陣子蛤蟆抑郁了,獾說:“抑郁,對不對?真有意思,我想我這輩子都沒有抑郁過,大概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沒時間發呆想心事。”
別人生病,他也不放過這種機會教育。不過有一點說對了,一般這樣的人從來不會抑郁。因為憤怒能夠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憤怒的人從不覺得內疚,因為他們總在怪罪別人。
蘇母在和女兒明玉相處的時候,雙方都是父母自我狀態的。蘇母對她的挑剔可以說是無孔不入,而明玉也以她媽媽的狀態來還擊。還好明玉只有在與母親相處的時候,像是觸動了扳機一樣,立馬啟動教育型父母狀態。與朋友相處的時候,又會變成一個成人自我狀態的人,要不然她的事業也不會做得那么成功,年紀輕輕就坐上了高層。
03 別一直沉浸在兒童和父母自我狀態,只有成人自我狀態才能讓你進步
什么是成人自我狀態?指的是我們每天日常跟同事、領導、陌生人等相處的時候,所表露出來的狀態。這時候我們往往冷靜、沉穩,而且善于思考利弊,看事情比較理性。只有處于“成人自我狀態”,你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者是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是馬上反駁。
明玉是得到父母的愛最少的孩子,她不能像明成一樣有事情找自己媽商量,她不能像明哲一樣依賴著家里供她上學。所以她早早地學會了獨立生活,獨立思考,遇事冷靜沉著。蘇母去世的時候,蘇家三個幼齒寶寶一時慌了手腳,還不是明玉不緊不慢地處理。蘇大強鬧著再婚,兩個兒子一個只知道發火,一個只知道上火。而明玉的三言兩語成功地把保姆擊退,讓老爸打消了念頭。明玉是被父母逼得早早地進入了成人自我狀態,所以她也是三個子女里面混得最好的。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要經歷開始、中間和結束三個階段。而開始階段又是影響最大的。如果蛤蟆先生一直在沉浸在兒童自我狀態,那么相信早晚有一天他會再次入獄,在監獄里度過余生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明成一直還是那么沖動,找工作回歸正常生活也是何其渺茫啊。
幸運的是,蛤蟆先生通過看心理醫生,找回了屬于自己的對抗期,最終走入了獨立的狀態,就像是把從孩童到青春期再到獨立的個人,重新又經歷了一遍。把從父母親那里沒有得到過的,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再上演了一遍,最終走向自立。
而明成也不賴,蘇母去世后,雖然中途迷茫了,走了很多彎路,自己的小家也散了。但是他找到了自己喜歡的事情,開始了寫作,工作也在妹妹明玉的幫助之下有了起色。。
明成最后和蛤蟆先生一樣在經歷了挫折之后,才意識到改變,但幸運的是他們脫胎換骨了,兩個人都不再像個孩童一樣魯莽行事,不再像一個孩童一樣沒有主見。他們做到了改變,下定決心徹底改變。同樣如果你還深陷兒童或者是父母自我狀態,只要你決心改變,一切都不晚。
苒藜:記錄日常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