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個月前寫的一個思考,就是做地鐵如何快速找到座位(早晚高峰期),跑到兩頭站臺上車,站到一側面對座位上的人,這樣等待座位的概率大大提高,基本過一兩站就會有機會坐上空位。
其實分析一下,這就是概率的統計問題:
1.車的兩頭站臺本身上車的人就比其他地方少(懶惰的天性)
2.車的結構決定了車內流通人群也少,因為人群只能從車頭向里單向流通
3.競爭減少,找到座位的機會就多了。
按照這個道理,最近買了車,每次在環路行駛,就主動把車開到最左邊車道,發現這個道比右側車道都要快,原因也是概率給的機會:
1.靠近最左邊行駛,只有一側(右側)的車可以變道左邊,所以變道的車少了一倍。
2.右邊的車道,左右都可以變道,所以自然相對就緩慢,
3.最右邊的是最慢的,因為除了左右車輛變化,還有前后車輛變化(環路出入口)。。。
沒錯,生活中很多小細節,加以思考,就會發現,有很多收獲:
很多時候我們在死磕方法,感覺吃力,其實我們跳出來連接一下,提升下認知見識,也許同樣的問題,與其死磕方法,不如換個方式更有效率。
小的時候,老人都說,笨人用蠻勁,聰明人用巧勁,也是這么個道理,但其實 笨人和聰明人其實壓根就不存在,我們稍微一追問一下就知道:
只要我們調用下我們的注意力,多動動“腦子”,學會系統輸入,思考總結,踐行反饋的自我成長,知道很多事物運作的“潛規則”,就會越來越會用“巧”勁了。
你即使再有力氣,也不見得能夠擠到座位上,你即使再會開車,也不見得在堵車的地方跑出完美的弧度。
看現象,只能用蠻勁模仿現象,思規則,可以用巧勁制造現象。
圖片發自簡書App
做正確的事,然后才是正確的做事,自己最近反復反思,也正在逐步讓其成為本能的一部分,確保自己可以走正確的路,正確的走好每一步。
最近開始學習概率學,有懂得盆友,歡迎指教,請吃大餐。
聰明人=笨人+主動動腦子
巧勁=力氣+潛規則
每日思考,不求絕對,但求養成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