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開始注冊簡書的時候,“斜杠青年”這個詞特別火,那些身懷絕技的人開始成為互聯網的“寵兒”,好像每一個斜杠青年必備的一項技能就是寫作。
想要獲得財富自由的你,必須學會寫作。寫作是“把自己的同一段時間重復銷售很多很次”的極少數選擇之一,也是相對來看最容易成為普通人起步的臺階之一。
所以,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通過寫作,然后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在這整個過程中,那些厲害的人開始一步一步登上寫作巔峰,殊不知有很多人還在這個圈子里苦苦掙扎。我也是其中的一員。
三毛說:“心之何如,有似萬丈迷津,遙亙千里,其中并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于是,我開始自渡,參加讀書會,去報寫作課,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的。把老師講過的知識和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找出不足,并補充。慢慢發現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簡書的定位不明確
在簡書初期,簡書的定位是“找回文字的力量”,后來在2015年定位變成“交流故事,溝通想法”。
產品的定位說明也從“寫作和閱讀平臺”改成了“一個優質原創內容社區”。所以說,隨著用戶和閱讀量的增加,簡書的定位和規則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從剛開始的內容創作慢慢過渡到作者與閱讀者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如果只是一味的寫一些自嗨的文字,又想賺取別人的關注,這樣是很難有所突破的。簡書就像一個大廣場,每個在上面寫作的人就好像是在廣場上擺地攤的小商販,路過的顧客有哪些需求和喜好,這樣就決定了你的市場值。
所以,你需要了解簡書的受眾群體、男女比例、年齡層次等等。接下來,我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這個數據來源于2017年4月的《簡書產品分析報告》,從中可以看出簡書以男性用戶居多,再從下面年齡分布圖來看在20-29歲之間的年輕人最多,所以抓住年輕男性群體的喜好,寫出吸引他們并帶來幫助的文字,更能獲得關注。
另外,多寫一些關于家庭或女性方面的文章,吸引更多女性用戶,也是一個很好的突破點!
從年齡分布圖,可以明顯的知道這部分群體都是年輕人:在校大學生,初入職場,職場白領,然后就是有一定社會經驗和資本積累的中年用戶。這個時候就要抓住要點,根據年齡和閱歷,寫一些人生方向的建議以及職場干貨或者情感支持方面的文章。
二.對簡書上首頁投稿要求不熟悉
我曾經研究過如何才能上簡書首頁,認真了解首頁要求,而且把30天熱門,7日熱門的文章都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
可是,結果卻讓我很失望,失望的原因是:文章普遍呈現雞湯式的文風或者如何開始快速開掛的人生。這跟我自己開始寫作的理念相違背,甚至在寫作初期,自己的文風也慢慢往這方面轉變,我擔心自己。
后來,當我去看一些干貨文章或者一些比較優質的公眾號時,我明白我最大的問題是既寫不好雞湯也倒不出干貨。
三.在簡書上的活躍度太低
在簡書這個大廣場上,要想出來賣得好,首先得暴露自己的產品,不斷的露臉,才能讓別人記住你。而跟一篇文章的點擊率最相關的就是標題和封面圖片,始于顏值,而后才有故事!
其次,比較重要的就是與人互動(評論,點贊,關注別人),而評論的效果最好,不能固執己見的畫地為牢。
最后就是發起或者參加一些專題活動,認識工作人員與大V,還有就是加微信群,多多互動!
知道這些問題后,自己接下來需要做哪些改變呢?
一.自己在寫作中的定位
從不擅長于寫作,到慢慢去學習寫作,不斷積累、修改、豐富文章內容,然后開始有了自己的框架。這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
回到最初的起點,就像老師在第一節課就讓我們考慮一下這個問題:要不要把寫作為生放在心上?
我給自己的回答是:努力寫作,順便賺錢。
同時,在寫作的過程中會遇到其它的一些問題:我要寫些什么?文章的定位以及風格是怎樣的?
目前,我好像還不能給自己一個確定的答案。不過,唯一明確的就是:我會繼續寫下去。
給自己一個小朋友的視角,去感受純真的世界。
給自己一個成年人的視角,去探索生命的多樣性。
給自己一個工程師的視角,去創造你想要的模型。
二.利用好現有的寫作平臺
平時是在簡書和公眾號上寫東西,主要以簡書為主。簡書有流暢的書寫體驗,不管是電腦還是手機,只要你想寫,都能隨時隨地收集和記錄自己的靈感。
在這個集閱讀和互動體驗為一體的平臺,兩者都不可忽略。
每周更新至少兩篇的文章:書評,影評,生活感想等。并且保持書評專稿的定期投放,
另外就是在書、人、事、網絡這個四個區域重新建立自己的關注點,做好分類。時刻積累,然后內化,付諸于行動。
三.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有人問歐陽修怎么寫文章,他說:“無他術,唯有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見之。”
他的意思就是沒有什么方法,多讀多寫就可以了。
論和長時間的堅持,和嘗試相比,一切的方法論都微不足道。
結合方法,大量聯系。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慢慢在寫作中找到了合適的表達方式。
在這一個月的寫作訓練營中,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和不足。
在這接下來的時間,我會帶著自己的未知和已知前行。看看接下來的一年,我變成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