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事情描述:昨晚女兒帶弟弟洗臉洗腳時,女兒又像前面幾次一樣向我抱怨:“媽媽,弟弟把水故意滴在沙發上。”事情我只能描述到這一句話,更多的細節我無從得知,因為昨晚我很粗暴的打斷了女兒的表達:“你總是在說弟弟的錯,可你也是媽媽的孩子,弟弟也是媽媽的孩子,我沒辦法處理這樣的事情,你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嗎?不要一點點什么事情都喊媽媽。”我在洗漱臺洗臉,都沒有走進孩子們,感覺靠近他們會激活我的焦慮,甚至女兒向我抱怨弟弟都會焦慮。而我認為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可能對我來說事情不大,但我沒有站在女兒的視角去看這件事,去理解女兒,去感受她的感受,讓她感受到我感受了她感受到的。而我以往粗暴地打斷了孩子向我敞開心扉的過程,女兒的情緒情感沒有得到我的確認。(她希望我的確認,給予回應)我否定了她的感受,她的情感。她的痛苦、憤怒和悲傷沒有被我閱讀,更沒有被理解。她會在經驗中習得負面情緒是不被接納的,不允許說出來的。這會影響女兒如何看待自己和看待與別人的關系。她體驗到,“我是糟糕的、壞的,令人討厭的。我是沒有價值的,不被喜歡的。”這樣的次數多了以后沒有得到及時澄清,為了防止失落和痛苦,不得不否認強烈的情感,慢慢封閉自己的情感。成人后,缺乏對生活的激情,對待任何人、任何事缺乏熱情和情感。呈現出不需要別人,對別人沒有期待;也可能會非常敏感地察覺到別人的要求,并且隨時準備無條件地去滿足對方。不知道是不是別人的錯,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生氣。
? ? 感受:女兒向我吐槽弟弟經常引起我的焦慮,看看焦慮的源頭是什么?害怕沖突?不知如何面對問題沖突?不知具體解決辦法?害怕傷害弟弟?認為女兒的感受不重要?
? ? 改變:我需要對孩子有情感協調的共情和鏡映,與孩子感受同屏。如九個月大的嬰兒被迫與母親分開然后重逢,重逢后的小嬰兒更喜歡看到的是媽媽悲傷的臉而不是愉快的臉。他們希望內部經驗過情感和別人臉上的表情有一種對應,希望內部經歷的情感狀態與從別人那里看到的情感狀態進行了匹配。這種匹配叫做交互式情感。
? ? 我不要把我沒有理清楚的焦慮傳遞給女兒讓她承受,不要去質問她為什么一點點小事都要叫媽媽處理,不是一味叫她逃避:“你快點洗,擦干,離開他就行了。”這給弟弟帶來的感受可能也不太好,感覺自己是不被歡迎的,大家都遠離的對象。我可以關注姐姐的情感體驗并回應、確認。“媽媽知道,弟弟的一些做法,比如打濕了你的鞋子,沙發讓你不太舒服,我們看看弟弟為什么會打濕,你認為是故意的,可弟弟獨自洗臉洗腳還不太熟練,他的小腳丫抬上來沒有注意到。”“你比較生氣的對他講話,弟弟可能感受他你在責怪他,而每一個人都是不喜歡被批評,我們語氣溫和些和弟弟說是不是會更好。”可能姐姐還是不會跟弟弟好好說,弟弟可能還是被激得不聽話,但我這樣耐心的與他們同調他們心理不會有問題,還能習得我這種描述情緒情感的方式,他們日后面對自己的其他情緒情感時也會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