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沒有結婚,也沒有小孩的人。由于工作性質,接觸了很多家庭,再加上自己的年齡確實也有點大了,所以對婚姻教育產生了興趣,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說到這我就來氣,和別人討論婚姻和教育時,如果恰巧對方不接受我的觀點,又恰巧他說不過我的時候,就會用瞧不起的姿態,甩給我一句話,你又沒結過婚,也沒養過小孩,有什么資格說這些。
每次聽到這句話,我就想起李敖大師說的,“想知道一個雞蛋是好的還是臭的,用不著吃,聞一聞就知道了”。我想說,教育、婚姻也一樣,不必非要經歷過才能懂得分辨。況且,如果在結婚之前就懂婚姻,在有小孩之前就懂教育,那不才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嗎!
好吧,正片開始。
當兩個人決定進入婚姻時,那他們需要達成兩個共識。愛的共識和需求的共識。
先說愛。我把愛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愛的意愿,一部分是愛的能量。
愛的意愿是指,是否愿意去愛一個人。愛的能量是指,是否有能力去愛一個人。
愛的意愿我們常常不缺,而愛的能量就不是那么樂觀了。
每個父母都想去愛孩子,但卻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愛。新婚的戀人都想用全力去愛對方,但能做到的卻并不多。因此,愛的意愿再強烈,愛的能量不足也不成。
愛的能量就像是心中的泉水,如果是富足的,它就會不斷的涌出來,滋潤著身邊的人,如果是干涸的,那這個人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去愛別人的。
怎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更有愛的能量呢?這個說起來好復雜,有些人運氣好,投胎到有愛的家庭里,自然愛的能量就特別足。有些人就沒那么幸運了。在一個缺乏愛的家庭里長大,不但內心缺乏愛,還有可能會帶著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陷。
不過運氣不好的人也不用太灰心,嘗試帶著覺知去生活,看到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慢慢的學會愛自己。也可以讓自己變得更有愛,甚至會后來居上也說不定呢。
再說說需求。需求就五花八門,各式各樣了。
首先是性的需求。我們都是地球上的動物,都有繁衍下一代的責任和義務。冥冥中就會對異性產生沖動。在婚姻的選擇上,體現在對顏值的要求,為什么我們都喜歡顏值高的呢,因為基因好啊。
說到這我多說一句,現在越來越多的女人也注重男人的顏值了,這讓我吃了很大的虧,但是我仍然認為這是社會的進步,因為女人們也越來越重視自己的性需求了,而不是像過去的人選擇壓抑。
其次,被愛的需求。談戀愛的時候,很多人都特別在意,對方是否對我好,是否愿意寵我。甚至有些女人會無理取鬧,裝出公主病,就是為了測試對方是否愛自己。男人也一樣,但男人要的是肯定,哪怕我并不是那么優秀,如果你愛我,就對我肯定吧。
社會家庭的需求。有多少人是因為當初父母催婚或者是社會壓力而結的婚,請舉手。據我的了解這種的情況很多,這也可以說是逃離壓力的需求。
滿足控制欲得需求。控制欲強的人,就會找看起來軟弱無能的人,俗稱“老實人”。“老實人”就會找看起來很能干的人,也就是控制欲強烈的人。他們常常會一拍即合。看起來很不配,其實是絕配。這是不想成長,依賴的需求。
想尋求價值感的人,就會找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沒有安全感的人就會選擇有錢有勢的人。甚至有些人結婚的目的,是為了擺脫原生的家庭。
需求不是不好,需求每個人都有。但是需求是短暫的。一個需求一旦被滿足,人就會有新的需求,這就是人性。所以,以需求為主的婚姻,會早早的淪落為“墳墓”。但愛是長久的,因為沒有人會厭倦愛的感受,并且愛會形成良性循環,相愛的夫妻會更加愛孩子,也會更愛工作、更愛自己、更愛生活。
愛是給予,需求是得到。當兩個人愛的比重大于需求時,感受就是得到的比給予的多,人就會感到滿足和幸福。反之,當需求比愛的成分多時,人就會感到不滿,兩個人就會討價還價,婚姻就出現了危機。因此,婚姻是否幸福取決于愛占了多少。
叨叨了這么多,那么問題來了。怎樣做婚姻才能更幸福呢?我的答案是,增加自己愛的能量,讓自己內心更富足,從而降低自己的需求感。
嗯,就這樣吧。